文物预防性保护正从理论迈向实践

      馆藏文物因各种原因受损的消息,近年来一次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如何让文物保护由“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成为众多文物保管单位工作的重点。日前,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成果交流项目”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2个计划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文博单位相关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汇聚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成果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之道。

      推动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交流

      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孙杰介绍,本次活动与今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成果交流”活动,都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成果的推广。前次活动侧重于理论探讨,包括对文物保护环境监测标准的探讨;而此次活动注重实践内容,旨在积极推进已批准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并针对试点单位在调控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交流,相当于一次项目实施的“培训”。

      持续3天的交流活动以专业技术介绍、成果展示与操作实践、实习考察和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由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单位介绍解决方案及应用经验。

      金沙遗址博物馆收成效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即遗迹馆和陈列馆第三、四展厅布设的环境因素传感系统,包括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监测点位,以及与之配套的信号传输系统、数据终端系统—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并展示了临时展览“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的预防保护工作。该展厅位于地下一层,常年相对湿度在60%以上,雨季超过75%,最高可达90%,为使相对湿度维持在60%左右,博物馆采取了相应调控措施,在展柜中放置一定用量的干燥型调试剂。

      “2011年至2012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参与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组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担的重点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作为试点单位,成都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较早安装了无线监测系统,在该项目运行期间,投入专业力量实施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检测内容包括有无线监测系统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紫外、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含水率)、二氧化碳、VOC(易挥发的有机物质);监测范围覆盖遗迹馆、第三展厅、第四展厅。总体来说,监测系统运行较平稳,可实现自动预警功能;数据的解读及时迅速,可实现自动化分析;博物馆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可实现科学管理。”孙杰说。

      此外,金沙遗址博物馆已建成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也将投入使用,并将配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各类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以及系统终端,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