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断柄青铜弯刀修复成功 文物医生操刀“整容”
工作人员在用激光清除博山炉表面锈迹
当你走进博物馆,在被工艺精湛、别具匠心的文物所震撼的同时,你也许会疑惑,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古董”为何“长生不老”?其实,在出土时,它们也许长满了锈迹,或者缺胳膊少腿儿,有的甚至还是一堆碎片,它们的“逆袭”,可要归功于文物“医生”——一群负责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家。
7月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的专家们就现场秀了一把“起死回生”的绝活,他们拿起“手术刀”,一把战国时期断了刀柄的青铜弯刀和布满锈垢的宋代博山炉迎来了“第二春”。
变身牙医
放大镜下“动刀”
指甲盖大的面积磨了一下午
洁牙仪、小砧子、调刀……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环形无影放大镜下一点一点地移动着手术刀,不过,医生的救助对象并不是患者的病齿,而是一把长34厘米左右的弯刀。
这把青铜环首弯刀出生于战国时期,在罗江周家坝被发现时表面满是泥土和钙垢,刀柄也断裂脱落。文物专家先用X荧光仪照片,对它进行了全身“体检”。“要了解表面的物质成分以及内部纹饰的分布情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工作人员冯陆一说。
由于这把刀的纹饰十分丰富,因此,清洗的时候,不仅手上功夫和眼力要十分过硬,还得耐得住性子。“就这指甲盖大的一块,我就打磨了一下午。”
客串焊工
激光扫描“顽固”
锈迹纹饰现原形
虽然文物修复是件精细活儿,但还是要“刚柔并济”。为了“对抗”一些大块部件和“顽固”的锈渍,专家们不时也“客串”起焊工,防护眼镜、激光仪一样不能少。
在昨日的展示现场,还有一个高47厘米,腹圆29厘米的宋代博山炉。如今已是千岁高龄的它,不仅长满锈垢的皱纹,一只耳朵也已经掉落。“为了以示区别,我们按照已有的耳朵,用不同的材料复制了一个看起来一样的,并用‘低温锡焊’技术将它们焊了上去。”工作人员王冲介绍。
由于炉器身上的锈渍较厚,王冲先涂上一些弱酸进行软化,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于是,他戴起了防护眼镜,用棉签将蒸馏水涂在炉器表面,用银色的圆筒扫一扫,再用刷子刷一刷,环形状的纹饰现出了原形。
“这是激光清洗仪,利用激光产生的高温将熔点较低的覆盖物熔化掉,是一种物理祛锈渍的方式。”王冲说。
“玩”拼图
上百碎瓷片混一起
花了一年分类粘合
其实,在这些文物专家眼里,这把弯刀和这个炉器还只是“普通病人”,“治疗”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还有一些难搞的“重症病人”,它们多是十分娇气的陶器、瓷器。
给王冲影响最深刻的,是“5·12”汶川地震后,对瓷器文物的修复。“这些瓷器直接被砸成了碎片,每个都有几百片,不仅如此,所有的碎片还都是混在一起的!”王冲回忆。
要进行修复,必须首先根据瓷片的厚度、颜色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一边根据碎片的花纹、茬口进行预拼,一边再分类。然后将碎片进行编号,一 一拼在一起。“最复杂的一个,花了我们一年的时间。”这次“拼图”的经历让王冲至今难忘,“不过,看着这些恢复原样的文物,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文物刚出土
送进“移动医院”保护
“文物是一种文化的具体符号,除了艺术价值,还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但这都是要在具有完整形态的前提下。”该中心主任谢振斌说,由于这些常年“生活”在地下的文物,不太适应地面的温度、湿度,有的文物一出土可能就会出现失水、迅速氧化。针对这种情况,研究院于去年成立了“文物移动医院”,可现场为一些文物进行“急救”,“尽可能地保护文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