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点或增加 5000平米古河道将重现
2014-06-26 11:17:27 作者: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已浏览次
第二批38处待选 5000平米古河道将重现
中国大运河申遗刚刚成功,北京市文物局昨天就牵头组织了一场专门的培训会,给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的区县、水务部门和规划部门的50多位工作人员强化培训运河知识。按照计划,本市第二批运河遗产点将陆续公布,目前已经有38处待选。同时,大约5000平方米的古河道将启动考古,重现天日。
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直言:“运河的保护范围肯定越来越广。没有统一的管理使用单位,是目前运河保护的最大难点。”
广源闸可能限制车流
北京市规划部门和文物研究所曾经对大运河北京段进行过一次普查,实地走访了130处古迹,最终根据历史文献、相关文章及现场调研,40处与大运河直接相关的遗产点脱颖而出。
“活”是这些遗产点最大的特点,它们至今仍在通车或通航。比如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的广源闸。从元朝开始,广源闸就是调控通惠河水流的关键。当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当年,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到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到颐和园昆明湖。
不过,这些遗产点中目前只有两处被写入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其中包括西城区的澄清上闸(万宁桥)和东城区的澄清中闸(东不压桥)。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介绍,剩余的38处遗产点都将重新考核,有望逐步纳入世遗范围,享受更高规格的保护待遇。以广源闸为例,文物部门将协调交通等部门对桥面重新进行评估,今后根据“体检报告”采取限制车流等保护措施。
暗河有望掀“盖板儿”
除了遗产点,根据国家文物局编制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本市还有两处河道入选。分别是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括什刹海和玉河故道)和通惠河通州段。
今后,古河道的范围有可能继续“扩大”。目前,玉河故道南段考古刚刚开始,大约5000平方米、200米长的古河道有可能重现天日。这段河道位于平安大街南侧,已经露出真容的东不压桥对面。“元代的时候,运河到了这里会一直沿着正义路,向东经台基厂二条、板船胡同方向流淌,最终沿金口河故道至通州西。”王玉伟介绍,“随着考古的进行,如今的暗河有望重现。”
其实,暗河变明渠的例子已经出现过一次。如今玉河北区就曾经是一片平房区。按照申遗工作的要求,本市投入3000多万元对玉河故道参观栈道、通惠河通州段堤岸进行了环境整治。如今,玉河两岸绿树成荫,石子路蜿蜒曲折,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的新景点。舒小峰说:“运河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改善、运河沿岸民生会紧密结合。对于动态的运河而言,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节的矛盾。”
运河文物扎堆儿修缮
随着申遗成功,一批运河文物将在今明两年扎堆儿修缮。目前,市文物局已经列入计划的包括海淀区黑龙潭及龙王庙、朝阳区平津闸和通州区大运河古建筑群等。
一批运河文物则将亮出“名片”。13处运河沿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悬挂标志。同时,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也将陆续安装。市民可以通过这些向导,熟悉大运河。
市文物局表示,各区县、各管理使用单位将在第一时间补充世界遗产标志。最近,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还将举办专题展览,宣传展示遗产保护成果。通州区文委也开始启动文物征集工作。
运河北京段监测平台初建
大运河申遗成功前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曾建议借鉴西湖申遗时候的经验,尽快成立遗产监测中心,承担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开始对世界遗产的监测。市文物局表示,目前运河北京段的监测平台已经初步建立,水务、文物等相关部门每天对运河进行巡查,一旦发现问题随时处理。
王玉伟透露,随着申遗成功,目前有限的监测点将大规模加密。文物部门将牵头建立和完善大运河的档案,加强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工作。“每个月还有一次大考。各管理使用单位将指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每月按时将监测报告报至所在区县文化委员会,并在大运河遗产监测系统中录入监测结果。”
另外,朝阳区、通州区将创造条件增加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改善通惠河水质状况,并加强通惠河沿岸施工管理与环境风貌控制工作。一条“运河文化景观区”将逐步亮出来。
现场探访
运河文物有望添彩中轴申遗
从地安门十字路口往东,沿着平安大街步行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座古桥遗址,这就是东不压桥,已经被写入大运河申遗文本。虽然河床上没有水波荡漾,但河两岸绿荫环绕,四合院错落有致,颇有江南风韵。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远近闻名的菜市场,古桥处正好是鱼市。
古桥如今只剩下遗迹,没有桥身,但能看出桥墩和一处桥洞。王玉伟说:“最初的时候,大运河通航不通车,沿线的桥都是石拱桥。这座桥就是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元朝,拱高6.85米,桥长28.8米,宽7.95米。1965年才被拆除。如今亮出来的遗迹都是考古发掘出来的。”
亮出来的不仅仅是文物,周边的环境也改善了。住在附近的闫先生回忆:“2006年前后,这里开始整治,一直被围挡拦着。差不多三四年后才亮了出来。原来都躲着走的水产市场成了景点儿,现在我们遛弯儿都奔这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