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注意有机更新与活化

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被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生活类媒体之一《Wallpaper》评为2014威尼斯双年展中最值得参观的25个展览之一。“穿越•北京”大栅栏案例也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从双年展上载誉而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栅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栅栏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被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生活类媒体之一《Wallpaper》评为2014威尼斯双年展中最值得参观的25个展览之一。“穿越•北京”大栅栏案例也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从双年展上载誉而归。


      大栅栏是颇具代表性的老北京商业建筑群,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0多年的“风雨飘摇”,重建后依旧繁华,它从全新角度展现北京城市与文化的变迁,老街区与新设计的融合碰撞不仅使参观者在走街串巷的同时感受老街的独特魅力,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米凯勒称,大栅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改造的案例与主张建筑、规划一方面要回归本质,同时也要具备“引人入胜的现代性”的观点是一致的。习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大栅栏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忠表示,古都风貌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在此次双年展上,中国与意大利、韩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大家共同探索如何在回归建筑和设计本身的同时又能与现代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建筑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课题。


      据王志忠介绍,早在2001年北京大栅栏地区已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概念,十几年来探索了四五种模式。其中最早实施的是一二级联动开发的模式,即将居民迁走、把房子推平之后重新建立仿古一条街,这一模式曾在全国普遍流行;第二种模式是用市政道路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典型的案例是对煤市街和南新华街区域的保护,当时为了改善交通,在修路的同时将该区域的文物古建等保护起来;第三种模式是在环境整治的过程中进行旧城保护,最典型的案例是对大栅栏商业街和观音寺街的保护,这两条街是当年奥运前整治环境拆尾之后,把老的建筑亮出来进行保护;第四种模式是大栅栏地区正在实施的节点征收保护的模式;第五种模式是杨梅竹斜街采取的自愿腾退、有机更新的保护模式。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改造的过程中,王志忠称,杨梅竹斜街在注重历史建筑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同时,也注意挖掘和保护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正如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王志忠看来,历史文化也是城市的血脉,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犹如一座死城。


      王志忠坦言,在历史名城风貌保护这方面已有诸多的尝试,但到底哪种方式最科学目前还不能下定论,正如威尼斯大学校长(原意大利外交部部长)所说,到底什么模式、哪种方式正确,这恐怕还得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我们很难用一个确切的结论来评判现在的改造模式。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王志忠表示,政府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但仅靠政府的力量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大栅栏这种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区而言,若想完整地保护其历史文化,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鼓励社会各界、各种力量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单单是建设者和政府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历史文化保护。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