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在田野考古摄影中的应用

在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除了用文字和绘图来记录外,还会用大量的照片来表现文物出土情况和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等。此外,在发掘工作结束前,还会拍摄遗址或墓葬的俯视图片,那时每个拍摄者都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天上去拍。所以,站在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梯子上俯拍,在考古工地上是最平常的事了,这种场面对每一位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人来说都不陌生。

每当进行拍摄时,不得不兴师动众。梯子下面会有几个扶梯子的,不远处还会有几组拽绳子的。当然啦,有条件的,也许会租来吊车站在车臂上拍摄。尽管如此,由于高度所限,即使拍摄一个5×5米的探方,也会有很强的透视,不能接近正投影。如果拍摄一个探方区,隔梁没有打掉,许多探方里的灰坑、灰沟等遗迹肯定会被隔梁挡住,所以这种方法不能完成大面积的发掘场景拍摄。

当我们遇到重要的遗迹,也会租用热气球拍摄,但价格不菲,升空一次,要花费数千元。它和在梯子上拍摄不同的是,高度可以升到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但每一次升空除了动用大量的民工外,也需要拍摄者上天,人身安全难以保障。

近几年也有用氢气球拍摄的。使用氢气球成本也不低,在河北省航拍一次仅氢气就需花费2000元,辗转到另外一个工地拍摄,需先把氢气排掉,再次升空时需重新充气,又是一笔大的开销。且充、放氢气需气象部门专业人员来操作,拍摄时也需要10个以上的民工来拽绳子。它的特点是,氢气球下面挂拍摄设备和微波系统,拍摄人员通过监视器取景,通过遥控器来控制快门,不需要上天。但危险性仍很高,因为氢气在充、放时,遇静电或明火就会爆炸,而现在人们的穿着大多是化纤布料,很容易产生静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通过多方的了解和咨询,感到用航模来进行发掘工地的拍摄比较可行,所领导果断决策,购置了这套设备。通过半年的尝试,发现效果相当不错。现在我把这半年中十几次的拍摄感受略做一小结,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航模拍摄有以下优势:

1、 运输方便。长不足2米,螺旋桨可以折叠,一辆小轿车拉上就走,来去方便。

2、 费用低廉。拍摄一个工地仅需几元钱的汽油。

3、 省工省力。工作时仅需一名航模操作员和一名拍摄人员。

4、 操作安全。靠监视器取景,不需要拍摄者升空(指人的生命安全)。

器材选用:我们选用的是日本HIROBO公司24cc汽油机加长版航模(直升机),日本FUTABA公司9通道遥控器和陀螺仪,日本FUNTECH公司360度遥控云台和遥控器。尼康F75相机(主要考虑航模的承重,这款相机机身较轻)、20mm定焦镜头。后来又用了数码尼康D70S相机、电磁快门。普通小电视(做监视器用),针孔摄像头等。

尼康F75相机的机身略做改造,安装了控制快门的遥控开关。

尼康D70S相机则是把电磁快门做了改造,安装了控制快门的遥控开关。

构造:航模下安装云台,云台上固定相机、微波系统和电源。拍摄时专业人员遥控航模,拍摄者通过地面上的监视器来取景拍摄,通过遥控器来控制快门。

起飞平台:航模起飞不需要多大的平台,约1平方米足够。也不需要特别平整,冬、春季节的麦田,比较平的地面都可。如在浮土大的地方起飞,需洒些水,以免起飞时带起的尘土落在航模的发动机上,影响航模的使用和保养。

传统胶片我一直使用富士400度专业反转胶卷,不仅可提高拍摄速度,而且颗粒比较细腻。只是这种胶卷因使用量小而不易买到,在北京摄影器材城仅发现一家有卖。

拍摄时用光圈优先的模式,手动的话焦距推到无限远(自动不用考虑焦距),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光圈,把速度尽可能地提高到1/1000秒以上,以避免飞机震动影响成像质量,速度越快,成像越清晰。根据我的体会,光线不好的情况用5.6光圈,太强烈的光线用11光圈,拍出来的片子清晰度都没有问题。

因为监视器里的图像有时并不十分清晰,拍摄者在拍前应和发掘工地的负责人多沟通,对发掘现场多做些了解,清楚要航拍的主要内容。必要时可看看发掘工地的平面图,对四边的范围有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野外光线太强,监视器的屏幕需遮光,可用黑色的卡纸或黑布做遮光罩以方便取景。

在拍摄过程中因线路接触不好或某些干扰,也会遇到监视器失灵的情况。那么也可以采用盲拍的方法。我们第一次拍徐水县燕长城遗址,和第二次拍新乐市金代墓群以及最近为吉林大学考古系拍摄邯郸县商代遗址时,就采用了盲拍,效果也不错。当然这主要靠经验,并且还需多拍以备挑选。具体操作时让遥控飞机的操作员站在发掘区的中轴线上,遥控飞机起飞。操作相机遥控快门的人员凭感觉来指挥飞机的前后位置和高度。飞行的高度根据拍摄面积来调整,感觉差不多时迅速按下快门。

数码拍摄更为方便,可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感光度,拍完后在拍摄现场就可以看效果,不满意可重新升空再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根据这三次拍摄,我发现即使是在光线十分好的情况,也尽可能把感光度设得高一些,例如刚刚拍过的南水北调的东都亭墓群,感光度设在500度,而北放水墓群则设在1600度,这二处光线都不错,通过比较发现,后者的清晰度要好许多。不过,目前使用的135单反相机,总的来说,清晰度比专业反转胶片要逊色一些,如果不做10寸以上的图片应该不影响使用。数码相机尽可能使用数码的定焦镜头,最好是广角,这样可降低航模升空的高度,如果数码相机上配备的是变焦镜头,那么,升空拍摄前一定要用胶条把镜头粘住,否则航模的震动会使镜头滑动,影响取景。我们在拍摄保定东黑山遗址时,我使用的数码头是18~70mm的,升空前调到了18mm,等航模降落时,发现镜头已滑到50~70mm之间。

航拍也有一些限制。比如,离高压线不足100米的地方对航模的干扰太大不宜航拍。风力超过4、5级或气温到零下10度以下都不适合航拍。另外飞行的高度不宜超过200米,以目前我使用的20mm的镜头为例,超过100米×100米的发掘面积,就难于收全了,就得用接片子的方法解决。航模的载重也有限制,以不超过4公斤为宜。

每次起飞前由遥控飞机的人员检查测试航模的状态。每次航拍结束,卸下螺旋桨并用药棉或纱布沾上医用酒精轻轻擦拭,之后用干净的纸或布包上放在平整的地方。再用毛刷清理机身上的灰尘,然后套上布罩,存放在干净处。航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应请专业人员做保养和维护。

航拍免不了会吸引来一些好奇的人们,再加上工地上也许还有我们雇的民工,所以航拍前一定要清理现场,讲明航拍的危险性,请他们远离现场。工作人员可站在航模操作员的身后,越远越好。以免万一发生意外。

目前航模用于考古发掘工地的拍摄仍属探索阶段,在拍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通过解决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刚开始,监视器在室内还正常,一到室外便白茫茫一片。开始,我们以为是针孔摄像头的问题,当我们取下安装在相机上的针孔摄像头时,监视器里的图像非常好。再把摄像头安到相机上,通过取景器再看时,这个问题便又凸显出来,为此我们专门带着相机去北京中关村,换了多款摄像头仍不能解决。后来考虑是不是光线太强的原因,于是便试着剪一块废胶片片头放在相机的取景器上,效果明显好转,最后用二层废胶片居然把这个大问题解决了。

最近我们在航模上安装了平衡仪,它在天上飞得更稳健了。抗风能力有所加强,安全系数也有所加大,操作起来比原来也方便了许多,更主要的是提高了拍摄效果,拍的图片比原来更清晰了。

到现在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多个考古工地的拍摄任务,除一次失败外(镜头安装没到位,自动对焦功能失灵,片子拍虚了),其他还是比较成功的,反应也很不错。

我亲身经历过两次热气球拍照,一次是1993年获鹿高庄汉墓的拍摄,一次是2002年元中都中心大殿的拍照。对高庄汉墓的拍摄记忆最为深刻。那时,从河南请来了飞热气球的师傅们,在热气球升空的短短的时间里,摄影师在气球下面的吊篮里紧张地拍摄,很快气球便飘走了,于是我们不得不乘着卡车追赶热气球,纵横交织的高压线迫使他们一次次地寻找落脚点,最终在距我们的拍摄地点近20华里的一个村边才安全着陆。我们的卡车追进这个村子,整个大街全是奔跑的大呼小叫看热闹的人们,狗也不甘落后,夹杂在人流当中,好像是有天外来客,场面十分壮观。

用航模拍照,航模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起飞,完成任务后很轻松地再回到起飞处,调试航模稍花些时间,真正的拍摄也就需要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当人们发现赶来时,拍摄工作已经结束了。

如此鲜明的对比,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初步感受到了科技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利。最近在帮吉林大学邯郸考古工地航拍时,就听到了这样的感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航模在田野考古摄影中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也许那一天,发掘工地上再也看不到那么多人拽着绳子,拉着梯子、热气球或氢气球拍摄的壮观场景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我们遥控着航模和相机,游刃有余地去拍摄任何一个目标,就像我们长了翅膀在天上自由地飞翔一样。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