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举办工艺美术展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4-06-15 16:19:18 作者:徐红梅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6月14日,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恰恰也是工艺美术界当前的呼声与着力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近期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从系列展览中遴选出的180件作品,堪称兼具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当代工艺美术新品力作。之前,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界等业内诸多人士,齐聚江苏南通,召开了“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暨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并发表宣言。10个月的展览,千余件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作品,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为中国工艺美术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奉献智慧与力量。工艺美术如何回应时代,找到恰当的生产模式,避免再走历史弯路,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百年沧桑 几度沉浮
正如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研究近30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的感慨,今天重新使用并讨论手工艺概念的“工艺美术”这个词,是形势“倒逼”学术的结果。
“工艺美术”,这个20世纪初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几经沉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将其在20世纪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它作为发展民族工业抵制外货的新方法为世人认知;三四十年代,理论研究将它分为产业的、欣赏的工艺两类,图案学作为设计方法学推展开来;50—80年代,国家为了挽救民间手工艺,组织生产与销售,工艺美术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由此社会对工艺美术形成了一种普遍认知,即工艺美术就是手工艺。
这让工艺美术在改革开放之初,遭遇热心发展民族工业和现代设计的人士的摈弃、误读和贬低。市场经济的兴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也让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法宝的风光不再。随着教育部于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中正式以“设计”取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一度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重视和保护。在政府扶持下,一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行业重回手工作坊时代。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荫蔽下,手工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以多种姿态,在高端市场、在非遗传承的路上、在民间作坊里……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也让工艺美术作品在拍卖市场有了不俗的表现,已故和在世的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成了市场的宠儿,工艺美术再次赢得国人的青睐——文房回到案头,佩玉又成时尚,瓷器成为家藏。和着传统文化柔韧的生命力重回人们视野的工艺美术,似乎拥有了卷土重来的可能。当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袭来,它又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工艺美术的转型远没有那么简单。经历了多重起落,当人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工艺美术,这门造物的文化已如散卒累累——在概念上,不但手工艺、工艺美术、装饰艺术、设计艺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等混合使用,互相交叉重叠,其形态也变得复杂凌乱,或因设计的介入更具现代感,或因“非遗”的保护而更加强调手工技艺,或正在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
在强大的现代文明面前,在不可抵挡的工业化大潮中,工艺美术左冲右突,顾此失彼,疲于应对,虽然都曾有过不同的、短暂的繁荣,但遗憾的是,它始终没能找到和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实际相契合的生产方式。这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今天,当人们更为宏观、相对客观且理性地看待工艺美术,许多人看到了它在当代促生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可能,这既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起此次工艺美术系列展览和“再生产”学术论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业界渴望交流、渴望突破的实质所在。
创造至上 实用为本
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江苏南通开启了“实业救国”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之路。百余年后的今天,世人对张謇留下的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性修缮,创建了“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此次在此召开工艺美术论坛,并发表有关工艺美术复兴的“南通宣言”,意在重振中国民族工商业,并在此历史语境下,强调“中国的产业制造和民生日用,应该在工艺美术的复归中,揭开新的篇章”。因为学界预见,工艺美术的复兴“将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代表21世纪的创意生产力,在产业模式转型中发挥显著作用”。“在新老交替的时代,工艺美术的复兴注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振兴工艺美术,反而会造成历史的遗憾”,因此他们强调:设计、制造、销售、展示、收藏和消费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倾注心力和心血。
达成整体的、健全的运行又谈何容易。历史树立了功绩也留下了创伤。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出口创汇的大目标下,一部分偏重“艺术”的手工艺品类得到政府的整合和扶持,以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分工生产,其他品类则进一步陷入生存困境。《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认为,这导致了工艺美术发展方向的变化——市场目标对准了国外,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这个行业与本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虽然这一阶段在国家力量的整合下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格局,培养了大量的产业人才,但新的设计和新产品的研发,总体上是迎合西方人东方想象的产品。直至今日,社会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还囿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品类面貌。杭间认为,这种误解也影响了中国人20世纪后半叶的生活品质,“实用、经济、美观”的工艺美术,变成了与大众生活有遥远距离的“工艺美术品”。这是生产与生活的割裂。
中国工艺美术在短时期内的大起大落,也带来了整个行业在认知层面上的混乱。方晓风认为,从个体化的手工作坊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工艺美术工厂,不仅是生产机制的变化,也是目标市场与审美主体的变化,包括价值判断的主体,也在实现从工匠、具体消费者到行业领导的转移。在行业评审机制下,“精品化”成为自然的趋势,扭曲了工艺美术的社会生存基础。而再度市场化的过程中,顶着巨大生存压力的个体业主必然是迎合市场的,虽然不乏成功案例,但缺乏从行业的宏观角度思考自身价值的动力。这是生产与价值的割裂。
随着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工艺美术”作为“设计学”下的一个专业在高等教育系统重现。然而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所说,从工艺美术在学科目录中消失到出现在专业目录中,15年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环境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1982年至2012年的30年间,我国开展设计教育的院校从14所发展到1917所,拥有设计专业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人群。现代生产方式的变革,使设计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但许平认为,设计作为一种抽象性的生产创造,是以人的主体性剥离为代价的。工艺美术的专业复出,恰为当代生产过程中人文价值的重塑提供了一个从教育入手的调衡契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工艺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和工艺美术行业之间,许多年来一直各行其是,少有合作。在杭间看来,传统手工艺的教育通过学院完成恐怕很难,真正的技艺高手不在学院,消费阶层的需求和市场支持可以自行进入循环系统,也不通过学院,仅仅通过教育不能完成工艺美术的转型,工艺美术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和生活的培育。这是生产与教育的割裂。
工艺美术是造物的文明。生产即是创造。市场、欣赏、实用都依靠创造的提升。如“南通宣言”所呼吁:“以消耗原材料为代价的奢侈品、仅供观赏的纯艺术品和以量取胜的旅游纪念品,均无法代表工艺美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从工艺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全面联系这一角度来认识工艺美术数千年的发展,并从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来看待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再生产。”世界范围内,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与造物文明的变迁的文化思考仍在继续,中国工艺美术仍将继续实现它的历史使命,尽管历程坎坷,现实仍不理想,但是它的价值与意义已为世人重新认知,且不容质疑。期待中国工艺美术在当代绽放日用之美,以物的创造、精神的延续,点燃民族工商业之光。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