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重建兰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保护好为数不多的抗战遗存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珍惜现在的和平。”胡汝明告诉记者,不少浙赣会战的遗址,现在都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十分可惜。“像酒井直次的葬身地,只要立块碑,就可以让后人知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从中得到教育。”

  今年88岁高龄的兰溪市市志办顾问、副研究员胡汝明,曾任兰溪县副县长、兰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一直从事兰溪历史研究,是兰溪的“活地图”,曾编撰出版了《抗日救亡在兰溪》等研究兰溪历史、文化的书。关于在酒井直次毙命处立碑一事,胡汝明在今年初又向兰溪政协提交了相关建议。“我提这个事情,已经好多次了。当初还是在外地的兰溪学者向兰溪有关方面提出来的。我觉得建议很好,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得到落实。”

  关于酒井触雷毙命的具体地点,之前曾有好几种说法,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变得不太好辨认。不过,胡汝明说,关于“兰溪北侧1.5公里”的具体地点,经多方考证,已确认在20世纪70年代兰溪棉纺织厂所建水泵房处。如今水泵房废了,该处已建住宅楼。据后地行政村观音阁自然村老人蒋乃皮说,该地在黄大仙路119号城北教师楼东南角。现在,他们已经测得地图上的方位,对其经纬度都有精确的数据,通俗点说,就在距兰溪老城北门原址(今天成大酒店)1573米处。

  “酒井直次丧命的地方,就在黄湓村外。那时候还是一处小土堆,当时日本兵每年都要哭丧着脸来祭拜。”如今,当年的小土堆早已铲平造起马路和楼房,附近有年老村民对酒井直次当年的葬身之处,依然记得一清二楚。

  前天,胡汝明带记者到兰溪城北查看酒井毙命处。车沿黄大仙路向北开去,他还大概记得那个地方,但一下子也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记者看到,当年惊天一炸的地方,如今已被宽敞的马路穿过,路边是一些小商铺,既没有了当时的小高地,也没有三岔路口。

  对于酒井毙命地碑的形制等,胡汝明也已基本考虑成形,他说,碑的一面要记述酒井直次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和击毙情况,另一面记述中国军民协同作战抵抗日军的经过。同时,由于具体的酒井毙命地现在已经变成马路及建筑,在原址立碑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在附近找点,稍微移动一点距离。正好附近几百米处就是一个公园,在公园里面找个地方立碑应该是可行的,一来放在公园里不影响交通等,二来公园人多,也便于驻足参观。

  胡汝明告诉记者,现在兰溪的抗战遗址已经很少,有的无法恢复,但75年前的那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却很值得尽快异地重建,以向抗战阵亡将士致敬,激发后人爱国情怀。

  史料记载,1938年1月,随着抗战形势发展,当时的浙江省临时省会迁至永康方岩。1939年,浙江省政府在方岩建起了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之后,省政府曾明令各县也要建一座抗战纪念碑,以鼓励抗战必胜的决心和斗志。

  胡汝明介绍,兰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1939年抗战初期,由当时的兰溪县政府及各界民众共同建立,碑址位于兰城水阙门天仙阁前(今兰江大桥老城桥头东南角,中山路与劳动路交叉口)。令人遗憾的是,1954年因老城改造,这块在日军侵占兰溪期间奇迹般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纪念碑终被拆除废弃,直到2005年在兰溪大云山公园被发现。他也是最早发现残碑的人之一。据兰溪博物馆有关专家介绍,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目前全省保存完好的仅有两处,兰溪这块残碑仍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值得保护。

  前几年,胡汝明也曾提交政协提案,希望重建兰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经媒体报道和有关方面的重视,据说省民政厅已经批复纪念碑重建方案。

  婺城

  台湾义勇队旧址

  旧址位于将军路酒坊巷,是台湾义勇队从1939年2月22日成立到1942年5月金华沦陷之前的活动场所,也是台湾人在大陆抗日的唯一旧址。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台湾义勇队旧址现存三组建筑,酒坊巷84号(当年为酒坊巷18号)为民国初年民居,坐北朝南,占地213平方米,为单层四开间砖木结构,是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成立地和第一所台湾医院所在地;一墙之隔的清代天井式建筑———湘岩试馆,在1939年时曾作为义勇队队员宿舍;酒坊巷103号清末民居占地198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大门朝西,是李友邦将军的住所,也是朝鲜义勇队旧址。

  2006年,市政府将酒坊巷84号修复并辟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马英九为该馆题写馆名,此外还有汪道涵题词“台湾义勇队在金华”、连战题词“同源同祖同文,连山连水连心”等。

  金华江日本桥

  根据金华档案馆前馆长潘伟荣的研究,为了掠夺武义的萤石资源,1944年4月26日,日本人修通了金华-武义“石龙岗”等萤石矿的窄轨轻便铁路,经过金华江的这座铁路桥,与浙赣线相连。

  铁路修通后,日夜开行8个班次,疯狂掠夺萤石矿。1945年4月日军撤走前,这条铁路全面拆毁,铁路桥仅剩下桥墩。

  金东

  王姆山炮台

  澧浦镇琐园村有一高地王姆山,海拔只有180米,由于地势较好,一面靠山、南北西三面是辽阔的平原(是个战略要地),1943年7月,日军就在这座山上修筑了炮台,“驻守山巅,控制四方”。

  整个炮台修筑用工四个月,强征民工百余人,1945年农历五月廿八,日军退缩金华当天被烧毁,从此留下炮台墙体。在日军侵占期间,日军每天要强征民工10~30人;还常常荷枪实弹到村庄抢粮、掳掠财物、牲畜,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武义

  大烟囱遗址

  武义沦陷后,日军大西吉雄在武义筹建“华中矿业公司武义矿业所”,在杨家、塘里等地设立采矿区。次年春,动工兴建金武铁路,与浙赣线相连接,专门用于萤石运输,后又建起发电厂。直到1945年撤离,武义合计被掠夺萤石达414310吨。

  如今仍然矗立在武义熟溪桥头的大烟囱遗址,正是发电厂的遗留物,也是日军掠夺武义矿产资源的罪证。

  矿工大墓

  这也是中国劳工的血泪史。1942年底,日军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抓来劳工1700多人,在杨家、塘里两个矿区采矿。矿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动辄被打。身患重病的劳工胡其,被逼迫爬着去上班,到了矿洞边再也爬不动了,竟被活活打死。劳工朱小奶,受不了苦难煎熬,趁夜里逃跑,不幸被抓回。日军警备队长将他捆绑在树上,命令当活靶刺杀,剖腹挖心,狼狗撕咬直至惨死。

  1944年4月,矿区爆发瘟疫,大批劳工死亡。日军撤退后,杨家采区井塘周围山上白骨累累,当地士绅发起筹资收敛尸骨,以头颅计有305个,在杨家牛粪山下建了座矿工大墓。

  永康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8年1月,国民党浙江省临时省会迁至永康方岩,方岩成为战时浙江省政府所在地和抗战指挥中心。

  为了缅怀阵亡的将士,唤起民众共同抗日,1939年7月7日在方岩寿山坑的桃花峰下,建起了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这座丰碑历经沧桑,一直保存完好,凭吊者络绎不绝。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纪念碑于1965年遭拆毁。1989年,橙麓村无偿提供山地1亩,耗资6万元重修。由于原碑资料缺失,及当时历史背景限制,重修后的纪念碑与历史原貌相距甚远。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永康的这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得以重建。重建的纪念碑高9.18米,寓意牢记“九一八”,勿忘国耻,开创未来。

  东阳

  戚高山日军炮台遗址

  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里光明村。1942年9月至1945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八十六联队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占据戚高山,构造炮台,修建工事和营房,大肆抢掠物质,残杀中国军民。

  上世纪90年代,六石高级中学在炮台遗址建立“日军入侵遗址”石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戚高山日军炮台遗址被列为东阳县级文物保护点。

  义乌

  吴山民故居

  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义乌市上溪镇里美山村。

  吴山民,1902年出身于书香门第。1919年7月在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得亲友资助,入浙江省立法政专科学校政治经济系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山民曾任义乌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兼义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队长。1938年10月,吴山民任国民党义乌县长。

  义乌抗战时期的一面旗、“八大队”的抗日领袖,这是义乌人民对吴山民的评价。在吴山民任国民党义乌县长时,先后接收了30余名中共党员到县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并组建了义乌县抗日自卫中队,安排了3位中共党员担任中队领导职务,且在中队建有中共党支部。他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进步措施,曾掀起了整个义乌的抗日高潮,他的威望也得到大大提高,被广大群众称为“红色县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