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物申遗部门抢抓机遇 连续两年上争资金超9000万

  在国内地级市中,扬州历代城池叠压脉络清晰,从未中断,是典型的“通史式”城市。多年来,扬州一直将文化作为城市之魂和核心竞争力精心呵护,每年市级财政精心安排资金,但面对21处“国保”、46处“省保”、数百处“市县保”的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仍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被重点提及,国家随即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从2010年的12亿元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70亿元。

  “对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所有项目的资金支持条件扬州全部具备。表面上看,扬州文物保护事业亟需的经费似乎迎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机遇,可是,要想拿到钱,难度之大外界很难想象。”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冬冰表示,国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非常严格,任何一个项目想争取国家资金,要经过从编制规划、保护立项、具体修缮方案文本、省文物局论证上报、国家文物局接受、专家评审、打分投票,到进入备选项目库、最终实施等多道关。“从程序上说,只要有一关过不了,资金就无望,加上全国数百座城市眼睛都盯着这块资金,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市文物申遗部门将突破口选择在最为重要的规划和文本编制程序上,邀请国内顶级专业机构,对科学规划、精选而出的文保项目进行包括现状、保护、实施在内的策划包装。与此同时,抓住国家文保资金由过去重点支持中西部项目向大运河申遗、大遗址保护倾斜的机遇,高水准编制项目书,得到评审专家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认可。

  据统计,在连续两年拿到的9000余万元国家、省文保专项资金中,大运河申遗、扬州城遗址保护项目所得资金比例在80%以上,扬州争取到的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占到了全省上争资金总额的一半。

  “我们将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大明寺、普哈丁墓、邵伯古镇、汪鲁门盐商住宅、何园、瘦西湖、重宁寺……一批重点文物本体保护状态大为改善,而大运河相关河段经改造后,既成为旅游景点、市民休闲聚集地,也恢复了历史文化资源应有的尊严,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大为增强。”

  放眼未来,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等一批项目为我市继续申报国家资金打下了项目储备基础。

  “虽然‘钱景’可期,但也对扬州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在保护实施、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出现任何偏差,既违背国家支持文物保护的初衷,也会对今后的项目争取造成不利。”冬冰说。自去年以来,扬州文物申遗部门联合市财政局,加强了国家下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出台相关办法,建立监管流程,确保文保资金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实现文物保护项目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双赢。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