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四望山革命遗迹损毁严重 多数未列入保护范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亟待保护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内容摘要] 信阳浉河区多年一直未能争取到革命遗址保护开发资金,部分维护主要靠居住当地村民自行简易维修,大多数遗址遗迹露天风吹雨淋风化,倒塌损毁严重,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已经成为“传说”。

 

  河南信阳浉河区境内的四望山是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豫南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地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党史专家称之为“红透了的四望山”。由于原信阳县撤销后,新成立的浉河区失去了革命老区的资格,与上级各种保护性资金无缘,当地财力有限,致使浉河区境内52处革命历史遗迹全面失保,以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为核心的革命遗址群的保护开发工作亟待进行。

 

  28年红旗不倒,红透了的四望山

 

  四望山原是中共豫南组织的发祥地;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爆发地之一;也是河南工农武装斗争的发源地,开辟了纵横百余里的河南省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下旬,中共豫南特委和四望山特支发动了四望山农民暴动,揭开了河南省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929年5月,中共信阳中心县委成立后,组织领导了平民罢工、电报工人斗争、学生驱赶反动校长等革命活动。利用信阳交通便利的优势,成为联系河南省工委—鄂豫皖苏区—中共中央的重要交通站、联络站。

 

  抗战爆发后,四望山是中原抗战前沿,中共豫南特委努力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信阳沦陷后,中共豫南特委和信阳挺进队迅速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李先念同志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四望山,汇集鄂豫边区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11月,中原局在四望山召开会议并报中央批准,成立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豫鄂边区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后,中共豫鄂边区党委领导的豫鄂挺进纵队改变为新四军第五师。由于豫南地区是一个孤悬敌后的战略区域,日、顽、我犬牙交错,没有巩固的后方,斗争环境尤为复杂和艰苦。以四望山为中心的豫南抗日根据地作为豫鄂边区的第一个立足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鄂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望山作为新四军第五师的指挥中心,一山一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

 

  1946年6月,为打破敌人封锁,李先念、王震在今浉河区的柳林等地发起了中原突围的第一场战斗。中原突围也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据大量史料记载,至1949年4月信阳解放,四望山革命根据地坚持了28年红旗不倒,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做出了巨大牺牲。为新中国的诞生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8年的革命斗争,为四望山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据信阳市和浉河区党史部门考证统计,浉河区辖区内的四望山区共有以新四军第五师师部为核心的重要革命遗迹52处。

 

  信阳市党史办副调研员姬少华先生讲述:“在内战期间四望山曾发生多起大的战役,尤其是中原突围的时候,六万多人突围,仅仅活下来一万多人,伤亡最多的一次战役就高达几千人。由于当地的老百姓对新四军的拥护,促使国民党军队对当地的老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所以四望山的百姓对豫鄂根据地的斗争付出巨大。”

 

  “信阳四望山”是李先念同志当年生活、战斗过的重要地区,2014年6月23日,是李先念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本应重点保护的革命遗址现状如何?在四望山,记者走访发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曾经保存完好的李先念故居已经不复存在;野战医院先是改为学校、后又变成了“私人会所”;司令部仅余一处年久失修的老宅,且多处漏雨,如今已成为供采茶工睡觉的临时住处。

 

  姬少华老先生是研究党史30多年的老同志,他在回忆四望山的历史时不断重复说:“解放后四望山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得良好的保护,多出遗址已经被破坏殆尽,甚至连李先念曾居住过的故居都不复存在了。很多革命斗士的后代到四望山“寻亲”,已经找不到他们先辈的墓葬,真是欲哭无门。”

 

  革命遗迹损毁严重保护现状堪忧

 

  经普查调研,信阳浉河区全区现有革命遗址52处,大多分布在浉河港镇、董家河镇、谭家河乡、柳林乡及城区。其中:目前被确定为省级红色旅游线路图的有5处,被市确定为红色旅游线路图的有11处。

 

  据了解,浉河区境内的革命遗迹大多地处偏远乡村,交通普遍较差;大多数遗迹的历史时期重叠、历史地位独特。

 

  1998年8月,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原县级信阳市和信阳县撤销,成立平桥区和浉河区。新成立的浉河区多年一直未能争取到革命遗址保护开发资金,部分维护主要靠居住当地村民自行简易维修,大多数遗址遗迹露天风吹雨淋风化,倒塌损毁严重,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已经成为“传说”。

 

  当地村民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四望山到处都是革命遗址,但是由于山高路险,所以每年都有领导来考查,最终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由于长期缺乏维修保护,遗址损毁灭失严重。据初步统计,信阳市浉河区全区革命遗址共有52处,保护较好的只有7个,损毁的多达16处,其他遗址只有部分存在或自然存在,任凭风吹日晒雨淋,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现状堪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