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文保单位维护面临多重困境

  “国保”单位汉代王陵墓地,被盗墓团伙觊觎已久;明代抗倭将领阮鹗之墓,坟冢、石雕损毁严重;同为明代大将的“黔国公”,其墓前被开垦成了玉米地......

  近日,记者经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安徽省内部分“国保级”、“省保级”野外文物现状令人堪忧。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有关负责人分析,地理环境限制、人力资源不足、维护经费紧张是野外文物保护需要克服的三重困境。

  王陵墓地多次险遭盗掘

  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六安汉代王陵墓,2007年8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就地保护,国家重点工程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甚至为其“让道”。

  但因规划、资金等问题,王陵墓地保护工程曾一度停滞不前,更令保护人员担忧的是,墓地因名声在外还长期遭到盗墓贼的觊觎。

  “近两年来已经发生了大约5起盗墓事件。所幸的是,全都有惊无险。”六安王陵管理所所长徐明飞说。去年10月,在文物部门配合之下,一个携带高科技探测仪器的盗墓团伙下手前被警方一网打尽。就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还有疑似盗墓人员来到墓地周边踩点,被村民撞见后匆忙逃离。

  “盗墓贼一直没有得手,是因为巡查员责任心比较强,附近村民参与保护意识高。有两起盗墓事件都是被村民及时发现的。”徐明飞说,因为盗墓事件频发,巡查人员有些担心自身安全。市文物管理局争取财政资金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份人身意外险,但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阮鹗棺木曾被打洞拖尸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阮鹗死后受皇帝赐祭葬的礼遇。其陵墓位于安徽省枞阳县藕(音)山镇,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墓园,可以看到神道左右两边排列着石雕,有文臣、武将,也有骏马、白象。只不过,这些雕像如今损毁严重,一个“武官”的头颅已经不见踪影,一个石象头部也被“斩落”在地。还有一块石碑被摔成了几截,裂缝中长满了杂草。就连阮鹗的坟冢也不能幸免,上面的石板伤痕累累,与阮鹗辉煌功勋形成强烈反差。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阮鹗陵墓早在文革时期就已遭到损坏,后来又被盗墓者盯上,使得陵墓再次受创。记者了解到,2003年农历7月盗得最厉害。当时盗墓者在棺木上打洞,把阮鹗的尸体拖了出来,扔在了坟冢边上。

  “我们采取措施把陵墓保护起来,现在已经没有盗墓现象发生。”该负责人说,但因为维修文物要按轻重缓急“排队”,所以阮鹗陵墓排在快要倒塌的古建筑后面,至今还未开始修复。而且修复陵墓最少要花200万元,经费落实比较困难。

  不过,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文物局得知,该陵墓有望被纳入明年的重点维修项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