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古镇“找茬”工作法寻找文保和商业的平衡点

      三月的阳光照得荡口古镇暖暖的,李立的办公室就在古镇里的游客服务中心二楼。置身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环境里工作,想必是一份轻松愉悦的美差,但李立每天的工作却并不诗情画意,作为荡口古镇管理委员会的副书记,他一直在与层出不穷的繁琐问题打交道。在他的办公桌上,垒着一叠厚厚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几百条需要整改的事项,有的条目后面打了勾,有的则画了大叉。自2008年10月启动保护建设开发,荡口古镇就形成了一套不成文、但人人自觉严格执行的“找茬”机制。一项工程做完,相关部门就会组成“找茬小队”,到现场“纠错”,“吹毛求疵”到一棵草、一块砖都不会放过。通过“找茬”直面问题,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古镇建设和管理,努力寻找文化保护和商业运营之间的平衡点。“要把舒适美好呈现给游客,我们就必须在每个细节处找出问题,然后修补、改善。”锡山区副区长包鸣一周至少要来荡口三趟,一方面检查排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另一方面又会在“逛”古镇的过程中再找出新问题。

 

  一次“找茬”查出234个问题

 

  去年9月试运行到现在,荡口古镇的良好状态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古镇管理部门预估游客一年50万人次,但现在即便是平常,客流量一天也要几千人次,节假日更多达2万多人次。游客数量激增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考验着荡口古镇的后续管理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锡山区委书记陆志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荡口古镇保护建设和开发经营的“唯一”要求。在外人看来已相当不错的荡口古镇,为何至今还没有正式开街?那是因为在一次次的“找茬”中,许多细节依然存在问题。“这些小问题如果不解决、不完善,我们就没有开街的底气。”李立拿出最近的一份“问题表”,这是春节放假前一天的一次“找茬成果”,足足10页、共234个问题。

 

  仓河北街89号西山墙下侧需粉刷、做旧,关帝庙西北角墙面损坏,永安桥下红豆树旁鹅卵石与草坪交界处的假山水泥处理不当,文昌路3处地坪石活动需修补,华君武故居前地面积水严重……逐条阅读这234个问题,荡口古镇关注细节的执着可见一斑。“很多都是举手之劳就可解决的小问题,但是小瑕疵积少成多就会变成破坏整个古镇形象的大问题。”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风格,让荡口古镇每天都向着完美一步步靠近。

 

  相互“纠错”找寻文商平衡点

 

  古镇好不好,建的人说了不算,商户最有发言权。荡口古镇试运行至今近8个月,284个商铺中已有225个入驻了商家。不定期召集这些商户开座谈会,是荡口古镇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次座谈会商家们都是有备而来,仰赖古镇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商户,往往会提出十分切实的意见和建议。

 

  沿河的旅游小商品店老板提出,店铺的门槛设得太高,游客常常被绊到;咖啡店的老板娘提议增加景区内的公共座椅,以方便游客休息喝水;划船工认为仓河两岸有不少地方存在安全隐患,应增设木栅栏。诸如这样实际、诚恳的建议不胜枚举,荡口古镇管委会十分尊重这些“找茬人”,只要是合理可行的建议,他们都会在最短时间内执行。

 

  邀请大家来“找茬”的过程也是在找寻古镇文化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站在全局角度,荡口古镇管委会将景区内店招、店牌和夜间照明进行了统一规划,而在此之前,他们与商户协商了不知多少次。“起初商家都追求个性,用的店招店牌与古镇风貌极其不符,晚上的霓虹灯也十分现代化。”找出这个问题后,管委会负责人带队挨家挨户劝说,终于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游客到荡口就是想体会这里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过于商业化的店招反而会使得古镇失去吸引力,导致客流减少。”

责任编辑:泽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