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从未停止

安达堡古城遗址,孤零零地兀立在达茂草原深处。这里少有人来,除了一类特殊的人群—盗墓贼。安达堡古城,是金元时期汪古部另一个重要城堡。这座古城距金界壕很近,史学家认为该城系金代守卫界壕的边堡,元代为汪古部封国内的城市之一。在昔日汪古部的统辖范围内,景教遗迹甚多,这些反映了景教盛行情况的遗迹,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日本学者江上波夫曾评价汪古部地区景教遗迹的发现,他说:“绥远省百灵庙附近的元代汪古部遗迹的发现,是东亚文化史解释上的划时代的大事情。这些遗迹是内外蒙古过去发现的遗迹中最重要的,它是可同蒙古北部诺颜乌拉的汉代匈奴王族的坟墓等匹敌的文化大遗迹。”

汪古部景教最重要的遗迹,则属分布广泛的景教徒墓地。在城北的一片坡地,有一处密集的景教徒墓葬群。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墓葬群就开始被盗挖,直至今日。现在,它是达茂旗破坏最为严重的文物点之一。站在山坡高处眺望,眼前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里,竟然有五六百处盗洞,密密麻麻如马蜂窝一般。

“都盗完了。”居住在安达堡古城遗址不远处的牧民刘全告诉记者。他是全旗第二名群众文物保护员。在刘全的记忆中,盗墓活动已猖獗多年。最初,达茂旗草原上的人们对文物知之甚少。挖掘之风始于临近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子王旗境内一些古墓,开始被不法分子盗挖并贩卖,几年后,那里的古墓经几轮翻捡之后,再也没有新东西。于是,盗墓贼就把目光投向了不远的同样文物遗存丰富的达茂旗。在四子王旗来的盗墓贼的带领下,达茂旗本地人也开始了盗挖的营生。了解地下贩卖网络和文物行情的外地人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本地人一拍即合,盗挖之风逐渐盛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盗墓行为达到顶峰。人们光天化日之下,成群结队地到这片墓葬地挖掘,甚至还出现了卖水、卖方便面的人专门为盗墓贼服务。挖出来的东西,现场就有文物贩子收购,买卖场面甚是红火。

“以前,大家都不知道,从地下挖东西是犯法的。就知道古代的墓里藏着好东西,运气好了挖到好东西就能卖上大价钱。这比辛苦养羊放牛来钱快多了。那时候居住在附近的人们,差不多都做过挖古墓的营生。谁家挖到瓶瓶罐罐了,很快就有人上门收购。”刘全说。近几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对盗挖文物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原来肆无忌惮的盗挖逐渐变得隐蔽,却从未停止。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