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避让皇陵还原文保常识

京沪高铁修建过程中,为避让明皇陵,多花了2.3亿元,多建了近6公里桥梁,多挖了285米隧道。日前,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王玉泽总工程师在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文化·景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这组数据(11月18日《长江日报》)。

在笔者看来,京沪高铁避让明皇陵多花2.3亿元一事,最大的意义在于还原了一个常识——工程建设当让位于文物保护。

现如今,无论是鲁迅故居、张治中故居、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还是蒋介石的行营;无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拆迁的车轮总能轧倒一切。浮躁的城市建设,已经完全淹没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古文物也正在遭遇自文革以来最大的破坏。

近些年来,与拆迁的车轮屡屡碾过历史建筑相伴的是,修复遗址的情节经常性地上演:南京计划耗资7亿元建造江宁织造府;武汉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计划投资125.68亿元,重现武昌千年古城;山东济宁花300亿元建史上最大最牛的中华文化城;西安投入十数亿元修复大明宫……对于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一个传承,只有原汁原味的东西,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和底蕴。

法治社会中,最悲哀的事不在于法律存有空白,而在于法治精神不彰。文物保护法第18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第20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然而,当拆迁和建设贡献了主要的GDP,所谓的文物保护就显得很是不食人间烟火。

京沪高铁避让明皇陵,不仅仅体现了对法治精神的遵守,更主要的,它在这样一个“拆迁无敌”的时代里还原了工程建设当让位于文物保护的价值常识。并且,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密码,让工程建设做出一些牺牲是应该的。京沪高铁为避让明皇陵,付出了2.3亿元,更包括许多复杂的施工,但是,相较于无法完全复原文物古迹的文化账目,我们得到的恐怕还会大于这2.3亿元。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