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修复文物关键要有恒心

近日,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风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朝阳市成立调查组调查后做出决定,按文物法规定的最高限额,对朝阳凤凰山风景区管理处处以50万元罚款,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限期恢复原貌。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同时有关文物修复的标准和原则,我国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近日,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风景区内一处清代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朝阳市成立调查组调查后做出决定,按文物法规定的最高限额,对朝阳凤凰山风景区管理处处以50万元罚款,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限期恢复原貌。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同时有关文物修复的标准和原则,我国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

 

      文物修复要遵循三点原则

 

      之所以会出现文物被“破坏性”修复的事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事者对于文物修复的原则认识不清,而在谈到有关文物修复的原则时,贾文忠表示,文物修复在国际上其实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一个是可逆性、一个是可识别性,还有一个就是最小介入。”

 

      对于这三点,贾文忠解释说,“所谓可逆性指的就是所用的材料,要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如果之前修复的不够好,今后别人还可以重新拆了修补;可识别性指的就是一件被修补过的文物哪些部分是以前本身就有的,哪些部分是后修补上去的要能够清楚地呈现出来,可以被人所识别。而最少介入指的是,尽量不要把现代人的意识强加到古代文物的身上,对于那些极为珍贵的文物基本上是能不动就不去动,能不破坏就不去破坏。”

 

      修复文物关键要有恒心

 

      作为一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文物修复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神秘感的。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来说,一方面要具备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鉴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掌握造纸、纺织、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电焊、石刻、色彩、绘画和书法等相关工艺技术。

 

      “在面对那些破损得十分严重的文物时,还要有耐心。”贾文忠在谈到自己在文物修复上的心得时认为,文物修复除了知识上和技术上的因素以外,关键就是要用心,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一碰就坏的文物时,千万不能着急,得慢慢地修,要磨练自己的性子。”贾文忠表示。

 

      培养修复人才需要更多实践

 

      我国文物修复人才缺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贾文忠认为,培养修复人才光靠大学课堂里面的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跟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其实是两个概念,因为大学教育它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只是理念上的东西,缺乏实践,也很难进行实践。”

 

      同时,贾文忠也表示,作为一门传统的技术,文物修复过去一般都是师承制的,“但是如何为师承制制定相应的标准,怎么算是拜师,怎么算是出师,都不太好界定。虽然学历教育在这方面比较规范,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成果来看,学历教育也很难解决文物人才缺乏的实际问题。”贾文忠说。

 

      此外,贾文忠还认为,当前文物修复人才之所以不受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往往都是修复后的文物,很难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修复过程中所施展的技艺和付出的艰辛。尤其是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文物修复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也更容易被人所忽视。

 

      现代科技只能作为文物修复的辅助手段

 

      现如今,3D打印、X光检测等现代科技手段更多地被应用到了文物修复之中。对此,贾文忠表示,修复文物,主要还是要靠传统技艺,现代科技只适合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

 

      “科技只是一种工具,而运用这种工具的归根结底还是人本身,如果运用科技的人不懂得文物修复的话,那么再高的科技也是没有用的。”贾文忠说,“没有一台机器是拿来就能够直接修复文物的,比如像现在的X光技术,只能说是在检测文物方面比过去更为精准一些,但是总体来讲,修复还是要以手艺为主,如果你手艺不行,再高的科技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专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贾文忠,字 闻钟 号 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研究部文物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客座教授。《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责任编辑:bd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