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物保护是城镇化必须面对的课题

中国的文物破坏程度到底有多严重?最近,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的一番话让人心头一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谢辰生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对文物的破坏一直没有停止过,严重程度甚至超过“文革”时期。

谢辰生先生的论断是否准确,不好妄下定论。但是,根据最近一次的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文物损坏程度确实不容小觑。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766722处,其中,17.77%保存状况较差,8.43%保存状况差,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如果说数据的呈现不够直观,那么“今年年初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检查中发现,湖南岳阳等8个城市因保护不力,致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的现实总可以让人有所警醒。

作为文物大国的中国,在文物保护上却没有显示出大国的风范。特别是在“推土机政绩”的牵引下,一些文物遗址都贡献给了GDP。前些年媒体曾集中报道过一些损坏文物的现象,比如洛阳隋唐古城遗址被高尔夫球场侵蚀、安徽巢湖大型商周遗址被该市公路局办公大楼施工破坏、浙江宁波安乐古建筑遗址被拆迁房包围。事实上,文物古建被大肆拆毁且日趋严重恰逢城镇化大步式发展的阶段,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社会把城镇化当做牟利手段。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地方当初为了发展经济,没搞明白就把古建筑给拆了;现在为了发展文化旅游,又没搞明白就想把它重建。在这方面,济南老火车站“拆也匆匆建也匆匆”,活活给人留下了“笑柄”。

小到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国家,她的历史和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由那些过去的建筑来描述的,遗址是触摸历史最直接最准确最关键的表征。我们常常把英国作为历史文物保护的典范,这个国家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从史前到工业革命时代的一切,丰富的博物馆系统,能够再现一切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这种以器物、视觉、声音为载体的呈现力量是惊人的,直观的,它直接冲击着你的感官。反观我们对文物的态度,在“拆毁”与“重建”的反复中,几乎都是以“利”为重,缺乏对文物保护的敬畏心。城市里越来越多的文物被损毁,或近或远的历史,常常缩变为城市里的一句标语。当我们羡慕着英国路上的都铎时代、乔治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建筑,还有工业革命时期、战后新开发建筑时,却讲不出自己所在的城市书写了哪些历史,这又是何其悲哀。

我们必须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文化遗产不仅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我们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尤其在当前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政府如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保护文物和城镇化其实并不矛盾。早在今年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城镇化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键是怎样认识、理解和实施。”有的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我们就必须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这也是上一轮城镇化留下的教训。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更应该将都市建设和文化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城镇化,一定不能把我们的文化“化”没了。早有专家指出,城市规划的方向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应该在融合中相互促进,这也是中国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特点。

值得欣慰的是,10月2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拟修订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上述三项资质管理办法提出修改意见。这些针对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修订,势必将推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缺少了对自己历史呈现的细节感方式,我们需要真正地触摸到历史,文物以及那些有历史价值的遗址是最好的载体。保护文物,这是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