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私有文物建筑沦为廉价出租房

“遯庐”业主后人冯女士最近很忙,10天前这幢民间建筑被媒体曝光变成大杂院后,冯女士每天要回一趟遯庐,接受相关文物执法整改检查和媒体的采访。

“遯庐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服。客厅有20多平方米,以前摆放着酸枝八仙台、桥台等家具。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组织朋友在庭院和客厅搞舞会、烧烤、打麻将。”冯女士回忆道。这样浪漫的场景早已不再。由于所有权分属两人,2004年遯庐二楼和侧房卖给一位姓邓的先生,遯庐开始在原地保护和计划拆除中挣扎。

在遯庐沦为大杂院前,冯家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它进行修复。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家花了近10万元进行一次大修,换掉两根倾斜了30度的罗马柱,粉刷部分外墙,更换二楼阳台装饰柱等。冯家最后一次尝试修复是冯女士的父亲在世前想把一楼变成画廊,可惜事与愿违,冯老先生60岁那年去世,画廊胎死腹中。

7年前,冯女士一家搬往番禺区,遯庐从此没有了主人的悉心照料,56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搬进了越来越多的租户,最多时达11户。

在广州253处市级文保单位中,像遯庐一样命运的不在少数。近日,记者走访了十多处饱受破坏的市级文保单位,发现不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沦为廉价出租屋,房屋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有的楼房密集住着数十名租客,生火做饭的煤气罐随处可见,而有的文保单位则饱受“工伤”变成危房甚至已经无迹可寻。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