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被拆惹争议 怎么“留”才是真保护?

文化遗产被拆触动着社会的神经,然而,怎样的“留”才是真正的保护?这又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昨天午后,记者再次走进海珠区大塘村,只见被拆除的两座清代民居的后续施工已被叫停,而当天上午,广州市规划局与海珠区相关部门也已经到现场进行调查,据悉,市规划局还将就如何处理该情况及如何避免同类事件出现召开讨论,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止,仍未有定论。

规划部门到场调研

昨日午后,初秋清风让海珠区大塘村显得格外宁静。“一夜成名”的西华大街25号和西华四巷3号两栋清代民居原址已没有施工人员,但前者已经抢建起三层新楼,后者也拆除了一半,现场一片狼藉。

有村民告诉记者,在“很多记者到来”之前,该两栋楼房只是普通的老房子,“很破旧了”。大塘村所属的江海街道办事处副书记陈敏时表示,两座房屋的业主和街道此前均不知道房屋被列入文化遗产线索或历史建筑。

9日上午,市规划局与海珠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大塘村勘查,并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处理后续相关问题,但暂未对媒体公开研讨情况。

有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认为,就此次“抢拆”事件,一定程度上,问题是出在规划局的公示流程及与公众沟通方式上。“按照目前的流程,各区先普查文化遗产线索,然后上报市规划局,由市规划局统一公示和保护。不过,规划局只是在网上公示的做法,对于没有上网习惯或不关注‘规划在线’的村民而言,几乎等于没公示。缺乏与民众沟通,就有可能造成误拆。”他分析道,“另一方面,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历史建筑?该怎么保护它们?公示它们的意义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公众还不了解。公示阶段则还需要经过专家讨论,有可能这建筑到最后还会被定为‘普通危房’,而且,这里面还涉及私人业主物权法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更全面客观地看这事件,而不是一边倒地渲染情绪。”

应该让业主看到共利

而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则认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有人觉得村里祖屋是祖宗留下的东西,保留它是对祖宗的纪念,例如黄埔村永安家塾的后人就主动争取要保留其古建筑,但在目前文化遗产线索保护宣传不足,村集体打包地块出售给开发商发展趋利的情况下,村民拆建自家的古民房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留意到,规划部门在公示中有指出相关保护细则:对推荐文物线索采取保护与更新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优先保留推荐文化遗产线索本体及其周边历史环境,并逐步对其进行修缮,推荐文化遗产线索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不过,陈家祠副馆长、历史建筑专家李继光认为,这样的“保护细则”还远未够,“政府对文化遗产线索进行公示的同时,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规程。不仅说要如何保留历史,更要让业主、周边居民从保护中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得利。例如,国家是否对相关修葺补贴,可以允许居民在怎样的范围内对建筑作哪些有经济收益的适当改造等等。不然,光谈保护历史有多重要,而要村民献出处理私产获利自由的权利,这在现今社会就显得有点太苛求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