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活化保护”比发展旅游更迫切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 直击要害

围观:2013年广东省旅游扶贫项目评审会日前在广州举行,代表惠州“出战”的博罗县龙华旭日村古村落凭借“原生态、活文化、最岭南”的形象特色,在与全省其他14个古村落项目的PK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省旅游扶贫项目。包括旭日村在内的5个胜出古村落,将各获得400万元扶持资金。 来源:9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说说:城市化当道,古村落命途多舛,脆弱如纸,大多时候等不来一纸保护令,已经湮灭无闻,永久消失。这几乎已成常态,除了患有历史癖者偶发几声廉价的惋惜,慨叹这些正在消失的美好,残阳似血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力量足以力挽狂澜了。因此,冯骥才曾表示,我国城市风格和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现在还是未知数。

民间呼吁和渲染古村落的价值,无非是寄望政府发力,出钱也好,出政策也罢,想想办法留住乡村文明的背影就行。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确实也花了心思,搞了许多名目的评选,“寻找最美古村落”、“十大古村落”等等,但老实说,能够作为拯救成功典范的古村落着实少见。相反地,许多古村落不是“死”于贫穷落后,而是“死”于一夜暴富。

闲时我爱四处游走,走过不少农村地区,有些村子偏居一隅,也说不上什么名气,但是你一抵达那里,就很容易被它原生态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气息所吸引。村民谈不上富裕,因此还住着祖上旧宅,只是修葺打扫得干净整洁,不显残破。最关键是,没有外来的攀比和欲望,不会轻易推倒祖屋,重建不伦不类的现代新房,破坏整个村子的风格。人心亦淳朴,你在他家门前逗留,欣赏壁画,主人家并不见外,反倒不时会招呼你入内,喝两杯茶,或听他讲古。分文不取,临行还赠你自家种的绿色蔬菜一把。这样的村子自成系统,村民对祖居之地有认同感,亦有归属感,不会乱来,文化生态就相对坚强。此类古村落是真“古”,它之能够传承与维系,往往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倒与世道人心紧密相连。

但我必须承认,这样的世外桃源日渐稀少。我也曾见证了许多古村落的蜕变。原先质朴如玉璞的村庄,一旦博得名气,入得政府法眼,谋得资金投入,就大肆招商建设,硬要雕琢得金光闪闪,霸气侧漏,才觉得无愧于古村落的招牌。掀掉麻石路面,重铺水泥路,便于汽车出入。推倒老房子,重建仿古建筑,追求恢弘大气。家家做生意,户户开旅馆,以吃旅游饭为荣,丢弃了乡村的传统生计和产业。游人来了宰一刀,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不太愉快的古村落之旅。这样的古村落,是活是死?幸与不幸?

不过,这些都是闲话。我们目前对于古村落保护的认知,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资金投入的层面,都在眼巴巴盼着砸钱,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有钱之后怎么办。

旭日古村是个有意思的村落,它有历史建筑支撑,有地方传说打底,有民俗风情展演,堪称骨骼精奇,血肉丰满,近年来声名大噪。此次获得400万旅游扶贫资金,也是预料中事。400万能为旭日古村带来什么?它肯定会将这个古村落作为旅游景区进行打造,包括眼下流行的旅游纪念品摆卖、农家乐建设、客栈开张等配套,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村落形态。既然是旅游扶贫资金,当然也会对投入的效果(效益)进行评估——— 建了多少旅游设施?吸引了多少游客?解决了多少村民就业?以古村落的名号换得旅游发展契机与资金,这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也请有关部门谨防好事变成了坏事。

在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双重夹击下,所谓共识已经形成:发展是主旋律,不发展是可耻的,因此,哪怕是异化的发展,背弃传统的发展,有名无实的发展,也是可取的。古村落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被城市吞噬,快速消失,要么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但也面目全非。除此之外,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主义,纯粹质朴的古村落保护主义,几乎举步维艰,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之后,往往按照商业运作模式进行改造,原生态的肢解、文化的流失、甚至古建筑的仿造,就都是常事了。对旭日古村未来的发展路径,我反而萌生了一丝淡淡的哀伤,如果按照旅游带动发展的思路,将来博罗只会多了一个千篇一律的景点,而少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村落。

我的观点是,有钱不是坏事,但要花到刀刃上。古村落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旅游资源,不用刻意去打造现代式的旅游产业和配套,也不要去搞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东,破坏村子的固有韵味和格局。游客需要的旅游体验永远是差异化的景观和生活方式,没有一个游客愿意去寻找另一处同质化的城市景点。这笔钱或可用在旭日古村“大生态”的保护上,包括修缮房屋、恢复风貌,也包括复原文化、还原生活,让保护后的古村落有人传承文化遗存,不至于空壳化。当代古村落的“活化保护”,永远比发展旅游更加迫切。总之,质朴如初,莫当土豪,汝能持否?

□末丛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