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漩涡中的“府学孔庙”遗址
明《温州府志》中的温州府学宫图。
1959年的老工人文化宫。 徐瑞新 摄
这个孔庙石础在七十年代时被人从老工人文化宫买走,现其后辈联系本报,表示愿意将文物捐出。 赵用 摄
很快,市区府学巷的老温州市工人文化宫就将被全面拆除,此地将新建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名城广场。这个消息日前传出后,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老工人文化宫成为舆论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它曾是众多当代温州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承载着难忘的记忆和情感;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老工人文化宫的所在地,也是温州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中心——“府学孔庙”遗址。
名城广场南面
将建“文庙”展示厅
“‘府学孔庙’遗址是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古迹,培育出过众多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温州市教育志》主编李方华告诉记者:据《温州府志》记载,永嘉自东晋时已设“府学”。“府学”发挥着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承担了地方文脉薪火相传的使命。到了公元630年,唐太宗诏令“州县学皆立孔庙”。至此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自宋代起,温州“府学孔庙”迁至老工人文化宫所在地,之后在这里经历了元、明、清、民国以至建国初期1000多年沧桑变迁,始终是温州文化教育的中心。
不少了解“府学孔庙”遗址价值的市民呼吁:有关方面应考虑让“名城广场”和 “府学孔庙”两者和平共存,相映生辉。
一位署名“呐喊者”的网友还以“文化保护者市民群体”的名义,在我市一个论坛上发帖《救救“府学孔庙”!!!》,建议有关部门借鉴苏州在观前街(购物商街)内重建“玄妙观”的做法,让“文化和商业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有书卷气的商业区。
考虑到各方意见,上周,在名城广场设计方案招标会上,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被选中为第一中标候选人。能够脱颖而出,与其方案的设计理念有密切关系:既要提升周边的商业氛围,又能体现温州旧城的地域特色。整个设计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设置在名城广场南面入口位置的文庙展示厅。(编者注:“孔庙”亦称“文庙”)
据了解,这个文庙展示厅建成后约500平方米,两层架空,为纯现代的玻璃围合结构。建筑细节上,计划用现代材质制作的纹理,呼应传统瓷器的“冰裂纹”,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中。
原温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丁俊清,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名城广场此次评标,他认为,总的来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关于文庙展示厅的创意,可以给市民们提供一个缅怀老城、了解历史文化的空间。
但是,丁俊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文庙展示厅的设计‘太洋气’,西化的东西在设计方案中比较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对少。关于这一点,希望以后能够通过展示厅内部装修弥补。比如在厅内设影壁、大成门、明伦堂等,以此体现府学孔庙的格局。”
“我们把文庙展示厅的设计看得很重要,目前,还在对这个设计作深入思考、调整,推敲展示厅的形式,希望能优化它。”前天,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方案的设计师计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了关于文庙展示厅的设计思路:会把这个空间设计成相关文化的陈列场所。对于“府学孔庙”的文化、教育内涵,会尽量通过建筑做出继承和提升,“肯定会统一考虑保存文脉气韵,但是,我们也不会简单地复原、重建孔庙。”
市民联系温州日报
愿意捐出孔庙文物
采访计川时,他还谈到现在建文庙展示厅的一个不利因素:“府学孔庙”遗留至今的文物不多,这为体现古迹的文化厚重感增添了难度。
有趣的是,这几天,一位关注“府学孔庙”遗址建设情况的收藏者阿思(编者注:应本人要求化名)和温州日报文化周刊取得了联系。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孔庙大殿(当年的文化宫展览大厅)的拆建过程中,他的长辈出钱买下了孔庙大殿三对石柱、五个石础,并收藏至今。长辈生前曾交代他:“府学孔庙”若在遗址上重建重兴,一定将这些东西完璧归赵。得知“府学孔庙”遗址上将建文庙展示厅,阿思表示,如果以后展示厅能提供空间展示孔庙文物,他愿意把手中的这类藏品无偿捐献,供公众共赏。
在阿思的一个隐蔽住处(因为隐蔽,所以能较好地防小偷),记者看到了这些藏品。只见石础上刻有盘龙、白鹿、祥云、虎爪等镂空图案,刀法娴熟,线条清晰。三对石柱中,有一对是雕有龙纹的龙柱,其余两对均为对联。因为太重,难以翻动,记者仅看到一根石柱上刻的字:“灵昭九斗奠金汤”,而这句话总括出了温州古城的地理文化。
去阿思住处那天,温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专门从事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汤章虹与记者同行,看了这批藏品后,她认为:石础上雕刻的祥瑞、石柱上的文字,基本符合《温州弘治府志》里对孔庙建筑的记录。而龙柱上雕刻的盘龙气派宏伟,线条流畅,估计是孔庙正门前檐下的石雕龙柱。
记者把这些藏品的照片拿给原温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曾任老工人文化宫主任的黄瑞庚看,并告诉他阿思长辈的收藏经历。黄瑞庚谈到,他1968年进入老温州工人文化宫工作,七十年代初,老工人文化宫确实对展览大厅进行了改建,“当时是听说有人出于保护文物的心愿,把殿里的柱础运走。如果从这一点考虑,阿思手里的藏品比较靠谱。”
黄瑞庚手里也藏有一些与老工人文化宫相关的零碎照片。得知“府学孔庙”遗址上要建文庙展示厅,他认为“有,比没有好”,是个平衡各方意见的办法。如有需要,他表示也愿意把自己收藏的相关照片捐出。
看了关于阿思藏品的照片,原市文保所所长蔡钢铁很确定地说,这些东西很不错,应该就是孔庙文物。关于孔庙文物,他还谈道,一两年前听说老工人文化宫要拆,文保所就组织人马把那里的40多件柱础运走,并派专人看管起来。
市文保所所长董姝说,原本是打算等重建文庙时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用。现在既然要建展示厅,如果有陈列需要,文保部门也乐于配合,“毕竟,孔庙文物是属于全市人民的。”
孔庙遗址改建
引发争议远未结束
目前看来,在“府学孔庙”遗址上建文庙展示厅的计划,固然呈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姿态。然而,作为一件在温州民众中引起极大关注的公共事件,遗址改建引发的争议,还远没有结束——
仍然有人坚定地认为,遗址上应该重建孔庙,反对只是建个文庙展示厅了事。以文史学者沈克成为代表,早在十年前,他就呼吁重建孔庙,至今态度不变。他认为,“府学孔庙”原是我市古城格局“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的重要一环。“东庙即孔庙,是温州历史上文化中心的一个标志,这里也是温州文脉所在地。改作商业用途,会破坏温州的文脉!”
按沈克成设想,建成后的孔庙,可以在两边厢房设立碑廊,放置我市历史上一些重要碑刻,也可将历代温州名宦的塑像设于其内,让孔庙成为一个集中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窗口,对推动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帮助下一代深刻了解温州历史、营造浓厚文化氛围,都将起到莫大作用。
赞同将其建成商业中心者也大有人在,有市民还热心提出:应该在此地建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这样更方便购物”。
而对“市中心还需不需要购物中心”这个问题提出质疑者也不少。这些人当中,有关注现实的普通市民,也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学者。温州市社科联调研员洪振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的品质是高是低,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考量其公共活动空间有多少。“文化广场多了,绿地多了,品质自然就能提高。目前就温州而言,市中心绿地缺乏,道路拥堵,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再建商场实属不适。此外,现在的网购买家越来越多,去商场的人也少了,倒不如在市中心留出一片绿地,供市民散步、锻炼。”
以汤章虹为代表的一些人还有这样的想法和呼吁:他们认为建设文庙展示厅没有太多现实意义,希望能够在名城广场东面为温州市古籍存放留出空间,这样既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实事,也有助于延续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息。
李方华则由遗址的改建想到:在旧城改建中,不少历史文化古迹一处处消失了。如信河街的72条半小巷,松台山脚下的三牌坊、张府巷,东门发掘出来的旧城墙等,它们或被幢幢高楼大厦占领,或是消失殆尽,“温州应深入调查还有哪些古建筑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学者胡珠生对记者讲,在宋朝时,公园路、府学巷附近一带就有许多古建筑。到了明朝,很多文化名人也居住在此。“府学孔庙”周边曾是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现在眼看就要被商业建筑代替,不免令人惋惜。他建议在开工建商场前,可试着勘探这个地块的地下文物,“若能有文物出土,那就太有价值了。”
对于胡珠生的建议,市文保所所长董姝表示赞同。他前天告诉记者,已经和市名城集团商议好:在全面开发“府学孔庙”遗址前,由文保部门先行在此地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尽可能减少地下文物流失,也算是对关注遗址的温州民众有个交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