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长披露鼠首兔首回归内幕 皮诺家族提两要求

今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向我国表达了捐赠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的意愿,6月25日,圆明园鼠首、兔首安全归国。 此批兽首回归,再次牵动国人的心。近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接受采访,披露鼠首、兔首回归内幕。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强行上拍鼠首、兔首,当年在中国外交部措辞强硬的交涉下,在民众的抗议和律师团的起诉下,佳士得都没有撤拍,而今年4月,皮诺家族却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消息一发布,立刻引发舆论的热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圆明园鼠首、兔首回归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文物局据说还跟他们有很多的沟通和接触,希望能够提早两个月,能够(使兽首)回到国家博物馆来,是这样吗?

励小捷:当时他们提了两个想法,具体的想法,一个就是希望搞一个捐赠仪式,我们国家的文化部长能够接受参与捐赠仪式;再一个就是希望这两件东西,放到一个高规格的、大型的博物馆。这两条我们都很快给出了明确答复,一个我们请示蔡部长,蔡部长说没问题,他出席这个仪式,再一个就是放到国家博物馆,这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祖庙啊,那是最高规格的地方。所以回复了这两点之后,他们也很高兴,也促成了这个兽首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回到我们国家。

皮诺家族,是佳士得拍卖行的大股东,同时还拥有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团PPR,旗下拥有一系列知名品牌。在2009年的那次拍卖风波中,曾经有网友一一找出皮诺家族的旗下品牌,号召国内消费者群起抵制,皮诺家族的在华形象大受打击。佳士得中国区公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兽首拍卖风波确实给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带来影响,尤其是声誉上受到很大的损伤”。

(观察者网注:皮诺家族的掌门人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是法国“巴黎春天”集团(6月更名为开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该集团是法国一家跨国控股公司,名下拥有世界多家知名奢侈品、运动休闲品牌。该公司的前身“皮诺公司”1963年由弗朗索瓦—亨利·皮诺的父亲创办,当时只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地区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主要做木材交易。后来,公司业务逐渐扩展至建材,生意越做越大,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并购成为法国小有名气的集团。1987年,皮诺集团接管当时面临经济困难的沙佩勒达布莱造纸厂,后将其出售给芬兰一家公司。1988年,皮诺公司在巴黎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

自1999年开始,“巴黎春天”集团高调宣布进入奢侈品行业,与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品服饰集团LVMH集团竞购古驰集团,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股权争夺战,将古驰集团收归旗下,并成功将古驰品牌打造成集团的核心品牌。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该家族又陆续收购一批奢侈品品牌,奠定了该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奢侈品行业巨头的地位。据美国《福布斯》网站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皮诺家族坐拥150亿美元资产,在全球亿万富豪排行中位列第53,稳居法国第三大富豪宝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26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代表中方向法国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感谢。当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记者:您刚刚也提到了,皮诺家族也希望是高规格的一个仪式,高规格的一个地方来展放,那也有人形容,这次皮诺家族可以说是做了一场国家级的市场公关,挽回了皮诺家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些形象,或者是佳士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些形象,你怎么看这样的说法?

励小捷:因为圆明园的文物,记载着那段特殊历史,中国人的一种灰色的记忆,还是寄托了我们国人的一些民族情感。而且我觉得皮诺家族出资回购了这个东西,然后又捐赠给中国,主要还是考虑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两国文化交流,不应该从商业利益和商业背景看待这件事情。

然而,此次兽首的回归,却引发了另一番热议:有人说,在兽首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逻辑怪圈:一边是国内大声“讨伐”拍卖“贼赃”,一边是兽首“身价”与日俱增,慢慢成为多数人心中记录着屈辱历史的所谓“国宝”。而兽首在舆论和商业的双重裹挟下,价格也一路狂飙:1985年兽首第一次拍卖时,价格每具仅500美元,而到了2009年,鼠首、兔首在佳士得拍卖时总卖价高达3140万欧元,每具兽首的价格增长了3万多倍。

记者:就是您提到的,民族情绪使得它的市场价格、拍卖价格,不断在攀高,很多人觉得不值得,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必须回来的东西,回来的这个圆明园的历史记忆,但是其实市场价格不应该这样利用中国人的情绪把它炒高,所以有人觉得说,这样的回赠,它其实是希望进行一个中断,让中国人更理性地去看待我们国宝流失和国宝回流的这个情况,您怎么看?

励小捷:这个国际艺术品市场,在有的情况下,受几个大牌拍卖公司的炒作,或者是操纵,这种情况是有的,这里头也不排除针对中国的一些文物。比如说元青花,曾经也被炒作过。但是,这往往呢,是在这个拍卖公司或者一些能够控制局面的大藏家,手里已经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他才炒作它的价值,然后再出手,这是一般的市场规律。但是兽首这个事情呀,它就是两件东西,成不了批量,同时我也相信呢,他们的这个行为也会促使更多的文物流入国,考虑文物流失国的这个需求,按照有关国际公约,促使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曾经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换句话说,按照最保守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

记者:您刚刚说得很好,就是说,希望这是一个流失文物回流的这种开始,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觉得这是一个特例,可能无法大规模的复制?

励小捷:这有可能,但是,从文物回流来说,也不是唯一的案例,像美国海关稽查到的一些走私文物就归还给我们,大概是15件,主要是石棺石椁,这类大器件的,因为都是《反走私盗掘谅解备忘录》这样一个国际公约的签署国。现在缔约国之间,已经在按照这个公约精神,帮助我们追索和返还流失文物,比如说,瑞典嘛,就给我们返还汉代的陶马,日本呢,给我们返还了北朝的造像,还有丹麦,返还了一部分陶瓷文物,说明在各个缔约国在促进文物追索和返还上还是有成效的。

揭开文物犯罪内幕

兽首揭开的只是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冰山一角,而在公众和舆论对于兽首热切关注的背后,真正让文物保护者心痛的莫过于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大量孤悬海外的珍品依然在市场上被多次地转手、洗白,同时文物盗窃的行为一刻也没有停止,甚至出现了团伙化、高技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

近年来,《鬼吹灯》这样的盗墓小说风靡一时,书里边的盗墓高手只凭一把洛阳铲就可以采遍天下古墓。而在现实中,拿着油灯进入古墓的时代已经过去,压挤式定向爆破器材、精密的红外线远望镜、红外线探测仪、军用指南针、全球定位的移动电话,这些都是文物犯罪分子作案所使用的现代化设备。

而中国文物在海外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屡遭哄抬,2010年11月,一个估价不超过120万英镑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英国的某拍卖行以516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目前文物市场十分活跃,收藏热居高不下,再加上中国文物在海外的价格不断走高,这些都将刺激文物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记者:我们常常看那种好莱坞的影片里面的盗墓者都是(用)特别高科技的手段,现在国内这种情况到底是,这个到底是电影里头的呢,还是在实际上生活中他们也确实是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手段,在进行这种不可移动文物盗掘?

励小捷:电影当然是艺术创作了,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个用高科技手段盗墓,这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吧,就是过去盗墓贼呢,他必须是挖洞,然后进到墓道里面,那么挖洞呢,他要把土掏出来,就容易被发现。现在他们用的一种炸药,挤压法,放下去,这一爆,五米深的洞子就挤出来了,根本不用往外面掏一锨土,所以更隐蔽。

记者:洛阳邙山,是中国最大的古陵墓群遗址,但是这里却流传着一句话,“邙山之上,十墓九空”,是洛阳人对北邙盗墓之盛的形象描述。时至今日,在邙山陵墓群的972座大型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而这仅仅是中国田野文物保护之殇的一个缩影。很多这种田野文物的保护,尤其是这种不可移动的文物的保护,像比如说古楼兰国呀,或者是说,一些遗址啊,其实很多地方都是在荒漠当中,人烟稀少,这样的保护难度是非常大的?

励小捷:是,像新疆的一些古遗址,你就开直升飞机去都得半天,所以把人放到那里,生活什么的也是种种不便,这种地处偏远的古遗址的保护压力确实也大。可是破坏分子和盗掘分子他不嫌远,因为他目的单一嘛,他就冲着那去了,所以新疆也发生过这类的古遗址,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壁画、古建筑遗址被破坏的情况。

记者:您也提到了,对付这样的犯罪团伙,文物的保护单位可能需要更长效的机制,我们怎么样去应对越来越集团化、国际化而且专业化的犯罪分子?

励小捷:对于文物犯罪呢,我们现在有一个部门联动机制,但是牵头的还是公安部门,每年我们都有很多案子发生后,东西没出国门就给拦住了。今年的春节,发生在大年初一,陕西渭南,外面有个石狮子,好几吨重,犯罪分子就利用晚上家家户户放炮,乱嘛,所以大吊车吊过去,把石狮子装上车拉走,结果大概没出一个星期,就在河北省把东西找到了,人也抓住了。

从2009年开始,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安部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三年之后,这个联动机制已经变成了一套长效机制。2011年5月,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在陕西省侦查局挂牌成立了“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并于去年7月成功研发了全国文物犯罪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战、科技战、合成战、证据战”的办法,打击文物犯罪。

记者:全国文物的犯罪信息中心设在了西安,当时是因为陕西是一个文物大省,而西安在犯罪信息搜集上面是不是也卓有成效,所以设立这样的中心。中心设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成效?

励小捷:建立这样一个信息中心,从针对文物盗掘的职业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的这些新特点看,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跟踪罪犯,能够记载犯罪手段的这些变化,这些路数。盗墓犯罪职业化,它一旦职业化,一旦我们盯住了这个团伙,它总是会有蛛丝马迹,总是会留下痕迹。

文物局长谈申遗:反对奢华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决定将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第31项世界文化遗产,使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达到45项,位列世界第三。而中国的申遗热依然方兴未艾,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目前进入预备申遗名单的遗产地有45处,而媒体报道,在全国各城市具有申遗意愿的项目还有100多个。按照联合国一个国家一年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中国的申遗计划已经排队到了下个世纪。

记者:我们每一年现在按照规定,就只能申报一项,所以现在的排队,我们最早可能在比如说明年、后年,可能会送上去的是哪一些呀?

励小捷:明年我们的申遗排的是两处,一处是丝绸之路,当然丝绸之路是天山北麓廊道这一段,再一处是大运河。为什么是两处呢,大运河用的是我们中国申遗的指标,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北段这个项目,是三国联合申遗,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用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指标。所以我们明年如果顺利的话,可以两处世界遗产同时进入名录。

记者:有媒体形容,“世界遗产名录迅速成为一个暴利行业的准入证”。云南丽江古城在“申遗”之后,仅仅三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44亿元人民币,占了丽江国民生产总值的50%。而这样的旅游带动GDP的“神话”,也让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不遗余力,2010年,“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据媒体报道,“丹霞”所在的六地共为申遗花费了十几亿元人民币。

励小捷:我们国家文物局对申遗的宏观指导,现在也反复强调不能搞奢华申遗,这一申遗就不顾一切了,占的地越大越好,拆的东西越多越好,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文化遗产重要的是彰显它的价值,保护好文物本体,展示和利用好、发挥好它的教育功能。

记者:2007年,云南丽江古城由于盲目对原住的纳西族人口实施迁离,就曾经出现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的情况。

励小捷:你看丽江的这个事情,就是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问题,如果丽江古城没有了纳西人,那等于是它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不允许的。包括我们有一些古村落的民居保护,也面临这个问题。以往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村,好了,你居民全给我腾出去,我花钱给你在别的地方盖新房子。然后这些建筑呢,找一家公司进来再经营,从经营上看,也许带来这个一时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但是它损害的是传承了几百年、十几代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反正我觉得,作为文物局局长,我是不同意古村落用这种模式来保护的。

记者:这种文化其实关键还在人。

励小捷:关键在人,关键是思想,是理念。

记者:那后来丽江是不是进行纠改了?

励小捷:纠正了,丽江现在的原生态文化保存的是不错的,包括它的象形文字,包括它的纳西鼓乐这些。

记者:古城保护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于申遗成功之后,通常它的旅游的人数会倍增,像平遥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次年就增加了四倍左右。已经有人说,到平遥是人挤人,看不到古城的风貌和那种宁静,所以我上次访问国家旅游局的邵局长,他也提到了很多的旅游景区,其实要有人员的控制,尤其是文化的(历史古迹)、文物景区,它会对文物造成一些破坏。

励小捷:是,比如故宫去年10月2号的一天时间,参观人次达到了18万人,难以承受啊。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也正在委托一些专业机构,制定不同的文物景点的游客承载量。当然这个事情,除了要科学制定承载量,如何执行也是个难题,像敦煌那个地方,它是以彩塑壁画为主的。美国一个科研机构和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的观测和试验,确定它那儿的日最高游客承载量是三千人。可是河西走廊季节差别大,旅游旺季就是夏天的三个月、四个月,冬天闲着也没人去。所以在旅游旺季,它的人员难以控制,所以我想在游客承载量的执行问题上,可以通过公示的办法,通过提前预约的办法,通过在这个高峰期控制人数的办法,甚至就是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网络征询意见,看看这个难题怎么解决。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3_07_22_160039_2.shtml

责任编辑:emm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