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明清老街搞开发 黎川拆古建古引“文物”之争
上百栋明清时期古老建筑及民国时期留下的600多幢特色骑楼,形成如今1.8公里长、面积0.4平方公里的黎川明清老街。这里住着2.3万人口,老街商业景象繁荣,打铁、弹棉花等老手艺散布街头。
这样的明清老街曾逃脱多次拆除改建的命运,然而,老街终究难阻城市现代化扩张的步伐,当地以“防火防汛”为由进行改造,将拆除“无力修缮”的数百幢骑楼,其中还包括拆除一幢“挡住消防通道”的明清老宅。
而拆除后,将新建仿古建筑,这样的“拆古建古”受到外界质疑。

明清老街面临拆建
黎河大桥横跨在黎滩河上,护栏上雕刻着的古诗词,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古老。河一侧是高楼林立的黎川县城,走过这座桥,是更具古老气息的黎川明清老街。
六七米宽的街道上人潮拥挤,一幢挨着一幢的木制骑楼映入眼帘。
骑楼都是两层,一楼是商铺,二楼居住。人们穿行在骑楼下的走廊里,可以避免风吹日晒,老街上有600多幢骑楼,均建于民国时期。
老街两边分布着吴家巷、商会巷等30多条深巷,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商会巷口磨剪刀,木板车上有很多工具,他告诉新法制报记者:“有人需要磨剪子的就会来,这是老手艺。”
走进一条一条的巷子里,分布着很多老宅,老宅大门上方大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以及字样的石刻牌匾。这些老宅都是明朝或清朝时期建造的,有上百栋,于是被当地称为明清老街。
老街有1.8公里长,面积0.4平方公里,住着6000多户2.3万人口。
老街不仅有经营着林林种种现代商品的骑楼店铺,还有农贸市场,人们生活显得安逸。
在吴家巷1号门牌的老宅大厅堂里,阳光从“天窗”照进来。92岁的老人涂宗轩对新法制报记者说:“我们好几代人都住在这里。”
再往里走,有3号、5号门牌,十来名中年男女围坐在巷子阴凉处的石凳上聊天。
记者走到5号门牌的一幢刻有“承启第”的老宅时,看到两扇木门被紧锁在一起,邻居介绍:“这幢老宅建于明清之际,本来住了5户人家,现在都搬走了,要拆。”
新法制报记者在老街一幢骑楼外墙上,找到了一张张贴的“黎川县老街改建涉及二条消防通道需征收房屋范围公告”,其中5号老宅正在“征收范围”。
“拆旧建旧”瞎折腾?
今年5月,黎川县发出公告,要对老街改建。
张春明是黎川县建设局局长,负责黎川老街改造项目,并任黎川古城开发公司总经理。7月10日,他接受新法制报记者采访时称:“老街有5000多户要搬迁安置。”
“老街600多幢骑楼都是木质结构,大多数已经破败不堪,成了危房,继续住下去难防安全事故。大多数骑楼也没有办法修缮,只能拆除。”对于老街规划,张春明特别强调,“100多幢明清老宅不会去动。”
对于吴家巷5号明清老宅为何在拆除之列,张春明称:“没办法,挡住了消防通道,消防通道一定要修,骑楼都是木制结构,电线大多已老化,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都进不去。”他强调“拆吴家巷5号老宅”是“特殊个例”。
据介绍,老街改建初衷是保护老街文化,之后将重新仿古建造同样风格的骑楼,再现明清老街。
张春明说:“仿古建造骑楼店铺叫‘百店’、保留一百多幢明清老宅叫‘百堂’。还有‘百业’,就是专门划出一个区域继续保留铁匠、弹棉花等老街老手艺。”
老街改造项目指挥部提供的《现场老街保护与开发项目情况分析》和《黎川古城保护项目改造情况介绍》两份材料称:“在规划确定进行保护的古屋中,要将居住人员全部搬迁安置,‘先安置、后征收’。保留部分人员居住,保留老街一定的人气。”
材料还称:“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风格独特的景观风貌,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古城具备了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以黎川古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平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储、整合古城范围内的土地、公房等各类资源,并进行有效经营和开发。借鉴其他地方的旅游开发经验……打造具有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和强烈黎川特色的集休闲、观光和购物于一体的黎川古城旅游。”
而这样的规划,用许多当地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拆旧建旧”,属于拆掉真古迹再建个仿冒的假古迹,是瞎折腾。
“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习惯了老街的生活方式。”人们更担心,老街变新街,明清文物真能得到保护?
也有部分居民乐见其成,53岁的王国华就说:“搬新家当然高兴,终于有新房子住,其实老街大多是住着穷人。”居民梁南华也称:“安置后,我们在新建河对面的新小区得到产权。”
老街历经多次拆迁险境
“老街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保存好。”黎川一中教师黄少清曾专门写过记录老街的文章,他并不愿意看到老街被拆。
“骑楼本身就是老街主要特色之一,这么长的老街在全省都少有。”据黄少清介绍,早在明代,黎滩河就水路顺畅,水流量大,能通行运载量6到10吨的帆船,商业非常丰富,河岸形成了特别长的老街。
“早期的黎川老街只有两三米宽,叫扁担街。”黄少清说:“黎川是通往福建的重要关卡,太平天国时期,11万人马进出黎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南城大量难民逃到黎川,老街一下子非常拥挤。当时的县长就下令仿照广州潮汕骑楼,下雨不用打伞,天晴可以遮阳,把老街改造成七米左右宽,两边建骑楼。”
成群的明清老宅和民国时期的大量骑楼,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这是黎川人民的财富,要珍惜”。
事实上,这条明清老街命运多舛,它能存留至今已属不易。早在20年前的1993年,这条明清老街就经历了一次存废之争。
“当时县里也是说要改造老街,开始拆了100多米,后来碰到了一个懂文物的人——同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陈从周,才保住了老街。”黄少清介绍,“陈从周当时到黎川一走,对拆除感到很惊讶,就找到县领导,称老街没有保护下去对不起黎川人们。当时县领导就停止了拆老街,就这样保留下来了。我很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是黎川人,他们找我聊,感到老街是黎川人民了不起的财富。”
“到了2000年后,领导又提出要改造老街,我和另一位黎川文坛知名的人涂继文都写了文章,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锐评:别让老街毁在我们手中》一文中写道:‘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破坏,黎川县城老街遭到严重毁坏,文化遗存慢慢消逝。例如,邓氏家庙(城关镇第三小学)原是一座占地几万平方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家庙祠堂,蕴含着大量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历史信息。这里曾经是闽赣苏维埃省委所在地,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彭德怀等都在这里工作、驻留过。然而,邓氏家庙却在上个世纪末被随意拆毁,化为一片废墟’。”
文中提到的邓氏家庙是一明清古宅,“当年被以20万元的价格卖掉”,黄少清说。
“这些主要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建筑特点。黎川县城老街小巷是赣文化的积淀,保护好这一文明成果是我们的责任。绝不能让县城老街的历史记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涂继文在文章中写道。
当地还出了《黎川老街》一书,意在挽留老街。
拆古建古引发“文物”之争
搞旅游开发拆古建古是否有必要?是保护文物还是破坏文物?
“从老街住户的角度说,百姓可能希望拆迁安置,能改善生活条件。但就文物保护来说,老街如何保留,就考验着政府的智慧。”黄少清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说:“有很多地方的古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改造,而黎川比较落后,一直没有改造,原貌保存了下来,在全国都变得稀少。恰恰因此,黎川明清老街更显出了价值所在。现在来改造,肯定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关注和反响。”
黎川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文博所所长王小龙则道出了目前保护明清老街面临的尴尬——它不是文物单位。
“因为明清老街的古老,防火防汛任务重的原因,才一直没有申报过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其中有几处单独申报过,如新丰桥、横岗桥、孔庙等。”王小龙表示,“既然没有申报过文物,那就不能说这些骑楼甚至明清老宅就是文物。”
但这显然不能成为老街不被保护、随意“破坏性开发”的理由。通常情况下,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一般都被视为文物。
肖发标也不无惋惜地说,黎川老街上的这些历史建筑,“没申报,不受保护”。
尽管认为黎川当地政府现在改造老街,是主动性、保护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肖发标认为,一直没有申报文物,恰恰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的存在,“黎川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像邓氏家庙,拆了也一直没人管,现在都成了一个种菜的菜园子”。
在此次改建中,黎川当地政府一方面强调“不是文物”,另一方面却又在对“保留明清老宅”极力说辞。肖发标认为:“当地政府认识到古宅价值很高,要保护。但比如消防问题,要问责,万一一把火烧过去,这个责任不得了,会(给当地政府)造成很多‘麻烦’。”
“归根结底,文物保护的主体是在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不保护你怎么办?”肖发标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