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师演示人像制作 工艺助益我国文物研究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技师小章在演示“3D激光雕刻”技术,为市民雕刻水晶头像

在今天开幕的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上,N5馆3D打印展示专区内,青年技师小章正为许多下了订单的参观者制作只属于他们的3D水晶人像工艺品。记者了解到,目前“3D激光雕刻”技术的应用已经远不止在“制作人像”方面,小章的同事们证实,目前他们已经开始了和艺术家及文物工作者们的创新合作。

一个“3D水晶头像”出炉最多10分钟

小章告诉东方网记者,他们公司在上海国际印刷周上演示的内容是“高速激光3D打印与内雕技术”,俗称“激光雕刻”。这项技术的操作过程并不复杂:首先利用3D采集系统对人体面部进行180°采样,经计算机简单处理后,生成一批“点云数据”,再通过激光雕刻机刻入透明的水晶胚模中,形成一副完整的180°立体人像。

“目前这种小产品在上海多处旅游景点已经可以发现,目前较受欢迎的规格为50*50*80mm,以及60*60*90mm。”小章表示,他们公司在2003年左右研发了相关技术,目前主要对国内市场投放生产器械,其重要的技术媒介:3D雕刻机每台价值约18万,摄像机在5万左右。

东方网记者现场观摩了小章为市民徐老伯制作头像的过程,从“坐好拍照”到雕刻水晶,徐老伯拿到自己的“头像”的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小像眉目细节清晰,与其本人几乎无二,看起来十分生动别致。徐老伯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项工艺吸引人的地方大多在成品效果,“因为平时我们只看到平面,而这呈现出的是立体影像,不会如传统照片那样容易褪色和损坏。”

3D复刻“贵”在技术文物保存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制作这种3D雕刻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理念的革新,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对人物面部细节数据的拼接,通过计算机内的软件的分析和重组,完成对文理的解读和描述。”小章表示,其实就被雕刻胚模的成本而言并不算高,但今天的3D打印“贵在人工和技术手段”。

“新的方向是进军文化创意,就是和国家级的艺术家合作,进行名画、艺术器皿的立体成像再造以及3D工艺雕刻,以及一些对现存文物的保存、模型复刻处理。这种技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它让人们可以在不对文物进行多次伤害的基础上,为它制作高仿模型,可以说对珍贵古物的保存和教育普及意义很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