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专家已抵黄山 将对环秀桥“残骸”进行鉴定编号
昨天下午4时,呈坎是晴天。蓝天白云下,众川河的水闪着黄光,环秀桥两个主桥墩默默地立在水中,中间的桥面已不知去向。记者从呈坎村官方获悉,目前,环秀桥的牌匾已找到,和廊桥的柱子一起被集中保护,省文物部门专家昨天下午已抵黄山,将很快进行鉴定、编号。
桥墩还在桥面不见了
两个石砖砌成的桥墩都是在河中间,将桥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桥墩的砖面上留下了被水泡过的痕迹,中间的桥面不见了,成了“断桥”。东边和西边的桥面未被完全冲走,但廊子已经不见,东边桥面被居民堆了沙发等杂物。
西边桥面被冲掉了一半。桥面上的亭子已经没有任何痕迹。 “我是走着这座桥长大的,以前下雨还常常躲在亭子里玩”,一位大爷说。
黄山难找比它老的桥
记者在徽州区下车时,很多市民都在议论环秀桥,无不叹息。更多关注徽州和文物的人表示关注。昨天,很多拿着单反的摄影爱好者专程到呈坎。72岁的罗会定老人是徽州区文物管理站的负责人,对呈坎文物如数家珍。他介绍,环秀桥始建于元代,距今约700年。桥西是居民区,桥东是农田区,呈坎的人世世代代都是经由这座桥走到对岸去耕作的。呈坎一度非常繁华,环秀桥就是官道的一部分。环秀桥是呈坎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整个黄山也难找出几座比它更久远的桥。
目前已找到桥上牌匾
昨天,洪水已退去,徽州区文管局组织人搜集环秀桥的残骸。记者了解到,桥上的牌匾已经找到。牌匾上书“红旗桥”三个字,是上世纪70年代挂上的。很多亭柱被冲到下游,水退后搁浅,已经找回三分之一的原材料。文管部门还组织了当地的老木匠对木柱进行简单的清理。找到的残骸已经被统一保护起来,等待文物专家的鉴定和编号。
黄山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胡荣荪说,环秀桥并非不能修复,“以前国内有类似经验”。
【其他病情】其他古建筑受伤也不少
徽州区文物管理站负责人罗会定说,呈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49处,
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进水。徽州区文管新局局长娄光辉介绍,村中共有47处古建筑进水。除了环秀桥外,受损最严重的是宝纶阁女祠,一面墙几乎全部倒塌。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的长春社积水也达到1米多深。
宝纶阁女祠塌了一面墙
宝纶阁又名罗东舒祠,是我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昨天下午记者到现场时,门口堆着厚厚的淤泥。二进的大殿内满是泥痕,据介绍,6月30日,这里的水位最高到了1.6米。
祠内有大量的明代彩绘,几乎都在高高的檐壁上,并未受到影响。女祠也是宝纶阁异于其他家庙建筑的原因之一,在这次洪水中倒塌了几乎一整面墙。
长春社清淤已经完毕
长春社是古徽州仅存的社屋类公共建筑,是古代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宋中兴年间迁建到呈坎,明清时都有修葺,也保留了一定的彩绘。据介绍,长春社也浸了水,6月30日当晚便用水泵抽了几小时,目前清淤已经完毕,彩绘等并没有受到影响。
钟英街墙上水迹难消除
在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燕翼堂,记者看到虽然已经清淤完毕,但桌椅、楼梯等都糊上了一层泥巴。钟英街是呈坎的代表街巷,淤泥没过脚背,墙壁上的水迹约有1米4高。 “这些建筑街巷都能清淤,但是留下的痕迹怕是再难弄掉了”,罗会定说,洪水浸泡对古建筑的寿命会有不小影响。
【治病药方】
修复“三步走”尽量保持原貌
第一步,是清淤,估计要持续多日。
第二步,在清淤的同时,当地文物部门已请来专业施工队和文物专家,对古建筑进行了排查,并对存在险情的古建筑进行加固修复。
第三步,等浸水后的木质结构古建筑自然风干后,请专家对其进行评估、修复,尽量保持原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