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很忙 文物很痛
佛山南风古灶景区特地挂出了小木板供游人题字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珠海圆明新园竹子上的刻字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摄
南京学生在埃及神庙上刻“丁锦昊到此一游”,武当山上一家六口刻“到此一游”……近段时间,“到此一游”触碰着国人的神经,诉说着部分民众低下的旅游素质。
羊城晚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珠三角的一些景点,诸如大名鼎鼎的佛山祖庙、东莞虎门炮台、珠海的圆明新园等,也未能逃脱游客的“魔爪”,文物、植物上的新伤旧伤不断。
“佛山是我家” 竹子随便划?
在祖庙主建筑灵应祠园内,两株手臂一般粗的竹子竟成了部分游客的“涂鸦墙”,近5米高的竹子被密密麻麻地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在祖庙侧门的榕树上,有一些情侣刻下两人名字,中间画上爱心,随着树木的生长,当年的几道细痕变成了手指一般粗的伤疤。
据祖庙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榕树和竹子上的痕迹大多是一些游客在上世纪90年代刻上去的。此外,2011年祖庙大修以前,庙门和墙壁上也有游客刻的字,大修的时候抹掉了。
除祖庙外,号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也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记者发现梁园内数千株竹子也没能逃脱游客的“到此一游”。与祖庙不同,梁园的竹子都是近两年被刻上字的,许多竹子上都附上“到此一游”的时间,大多在2011年和2012年。而在梁园庭院走道旁,一株黄色的竹子上清晰地刻着5个大字:“佛山是我家”。
鸦战博物馆 亦难逃“毒手”
“到此一游”这种“涂鸦文化”在东莞知名景点也很普遍,东莞可园、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都有它的踪迹。
在通往可园邀山阁的砖墙上,羊城晚报记者看到,1米至1.7米高度的墙砖上面被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名字。虎门沙角炮台濒海台的主巷道同样也被刻满游客的名字,很多字由于墙体发霉,已经无法辨认。在炮台和炮身上,羊城晚报记者并没有发现涂污。当记者前往鸦片战争博物馆时,在展馆前的大榕树上再次发现了各种“留名”,有的刻纹随着树的生长深深地裂开。
珠海圆明新园是4A级景区,也是爱国教育基地。但记者近日在该景点也发现,一些竹子上面刻满了“到此一游”,而珠海石景山公园里面的植物同样未能幸免。这些植物上面的字无非就是“到此一游”以及游客自己的名字,此外,在植物上刻字还成了示爱的一种方式。
挂上小木板 涂鸦变艺术
羊城晚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国内文物法及实施细则还不够详细,对于造成何种破坏后承担何种后果并没有明确规定。
“到此一游”处处有,景区有什么解决良方?端午节期间,佛山南风古灶的解决方式或许可借鉴。
南风古灶明清古建筑群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端午节期间,南风古灶一些明清古建筑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板,有些是香蕉形的,有些是树叶形的,还有古代货币形的,木板上被写上了各种“到此一游”。
“这是我们端午节活动的一部分,”南风古灶管理方、佛山市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这些地方刻字,游客或许就不会乱写乱刻,其实,换一个载体,‘到此一游’也可以成为一种别出心裁的留念方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