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很忙 文物很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山南风古灶景区特地挂出了小木板供游人题字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珠海圆明新园竹子上的刻字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摄

南京学生在埃及神庙上刻“丁锦昊到此一游”,武当山上一家六口刻“到此一游”……近段时间,“到此一游”触碰着国人的神经,诉说着部分民众低下的旅游素质。

羊城晚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珠三角的一些景点,诸如大名鼎鼎的佛山祖庙、东莞虎门炮台、珠海的圆明新园等,也未能逃脱游客的“魔爪”,文物、植物上的新伤旧伤不断。

“佛山是我家” 竹子随便划?

在祖庙主建筑灵应祠园内,两株手臂一般粗的竹子竟成了部分游客的“涂鸦墙”,近5米高的竹子被密密麻麻地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在祖庙侧门的榕树上,有一些情侣刻下两人名字,中间画上爱心,随着树木的生长,当年的几道细痕变成了手指一般粗的伤疤。

据祖庙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榕树和竹子上的痕迹大多是一些游客在上世纪90年代刻上去的。此外,2011年祖庙大修以前,庙门和墙壁上也有游客刻的字,大修的时候抹掉了。

除祖庙外,号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也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记者发现梁园内数千株竹子也没能逃脱游客的“到此一游”。与祖庙不同,梁园的竹子都是近两年被刻上字的,许多竹子上都附上“到此一游”的时间,大多在2011年和2012年。而在梁园庭院走道旁,一株黄色的竹子上清晰地刻着5个大字:“佛山是我家”。

鸦战博物馆 亦难逃“毒手”

“到此一游”这种“涂鸦文化”在东莞知名景点也很普遍,东莞可园、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都有它的踪迹。

在通往可园邀山阁的砖墙上,羊城晚报记者看到,1米至1.7米高度的墙砖上面被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名字。虎门沙角炮台濒海台的主巷道同样也被刻满游客的名字,很多字由于墙体发霉,已经无法辨认。在炮台和炮身上,羊城晚报记者并没有发现涂污。当记者前往鸦片战争博物馆时,在展馆前的大榕树上再次发现了各种“留名”,有的刻纹随着树的生长深深地裂开。

珠海圆明新园是4A级景区,也是爱国教育基地。但记者近日在该景点也发现,一些竹子上面刻满了“到此一游”,而珠海石景山公园里面的植物同样未能幸免。这些植物上面的字无非就是“到此一游”以及游客自己的名字,此外,在植物上刻字还成了示爱的一种方式。

挂上小木板 涂鸦变艺术

羊城晚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国内文物法及实施细则还不够详细,对于造成何种破坏后承担何种后果并没有明确规定。

“到此一游”处处有,景区有什么解决良方?端午节期间,佛山南风古灶的解决方式或许可借鉴。

南风古灶明清古建筑群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端午节期间,南风古灶一些明清古建筑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板,有些是香蕉形的,有些是树叶形的,还有古代货币形的,木板上被写上了各种“到此一游”。

“这是我们端午节活动的一部分,”南风古灶管理方、佛山市创意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这些地方刻字,游客或许就不会乱写乱刻,其实,换一个载体,‘到此一游’也可以成为一种别出心裁的留念方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