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我们拿什么来保护你
近来,国内频频爆出文物受损事件,从武当山“最强到此一游”到北大花神庙变“许愿墙”,从民国建筑金陵台、妙高台被“强拆”到五座先秦古墓被毁。文物古迹被损毁之事层出不穷,究竟是国人素质有待提升,还是政府相关机构监管不力?而我们又能从那些已遭到破坏的文物遗迹中,得到什么启示?
看到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被毁,大家心里应该都不是滋味。虽说我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确实很遗憾,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与埃及、印度、古希那等文明古国相比,并不是很丰富。因为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被毁于战火,只能永远的留存于中华文化的记忆中了。特别是近300年来国家受尽列强的侵略,文化遗迹被战争损毁者有之,被强取豪夺者亦有之,这些历经劫难仍然留存至今的每一处文化遗迹,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好好珍惜。
遗憾的是,在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后,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有在文物上刻字的不文明行为,更有古建筑深夜被强拆的违法事件,这一桩桩事件、一条条新闻,无不像一根针深深的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文物古迹,我们拿什么来保护你?这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要保护文物古迹的安全,首先要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让“到此一游”泛滥成灾。虽说文物保护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仍然有许多人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自我觉醒意识倒很强烈,到某处地方旅游,都要学着孙猴子,在文物上留个名、刻个字,作为到此一游的记号。应该说,中国人历来都有题名刻字的爱好,不惟今人独有,一些地方留下的摩崖石刻、题诗等就是古人留下来的,这些古人刻字、题诗今天都成了文物古迹。但古人也不是毫无羞耻的乱题,“眼前有景题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都不敢随便题诗写字。反观我们有些人,字写得弯弯扭扭,还要刻到文物上。当然,要让游客不在文物上乱写,除了在景区和门票上多做警示之外,景区也要满足那些有强烈题字癖的人,给他们指定一处地方,让他们自由题刻。
其次,要依法保护文物,坚决打击盗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古至今,在利益的驱动下,盗墓贼一直在扮演着破坏文物安全的重要角色,《盗墓笔记》的现实版屡见不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的安全,必须依法严惩这些利欲熏心的盗墓贼,并加大对走私、贩卖文物的不法分子的打击处理力度,坚决斩断文物盗卖的利益链条。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让文物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文物保护现状之所以堪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存在偏差。按照《文物保护法》,所有地下施工都必须进行先期的文物勘察,并规定了文物场所周边不许施工,如果能够做到这两条,文物安全就有了两条安全带了,但很可惜,许多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职能弱化,当地党委政府为了支持经济建设,也不许文物管理部门勘察、保护,文物保护完全让路于经济发展了。在此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些古建筑被强制拆除了,一些古墓葬被损毁了。因此,要真正保护好文物古迹,地方政府要摒弃政绩冲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要求严格落到实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