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冯光生:博物馆是创新变革的动力源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光生
 

中国文物网(编辑 倪冰)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它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普及艺术教育、中华世纪坛服务大众需求为宗旨,以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致力于建设首都世界城市的“世界之窗”。日前,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冯光生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采访。

博物馆是创新变革的动力源泉

“博物馆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谈到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意义时,冯光生说道,“这个主题简练的表达强调博物馆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这是博物馆人从人类进步的角度为自己确定的目标和责任:以人类共同的记忆,激发创新的活力,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个主题,是现代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变革实践的结果,是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各个功能作用于社会的终极目的。这个主题的提出,既是博物馆对于社会责任的宣示,也是其籍以提升公众及社会对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认知的希望。”

博物馆是人类共同记忆和精神家园。冯光生说道,回顾二十多年来,历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绝大多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着博物馆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比较而言,这次主题表达得更加概括、简炼、精辟。通过这个主题的推广,更多的公众会更清晰地察觉到:博物馆不再仅仅是存放一堆旧物,引发思古幽情的地方,不再仅仅是崇高的精神殿堂,而是人类共同记忆和精神家园,是创新变革的动力源泉,是建设世界的工具。这种意识会促成公众享受博物馆、使用博物馆的习惯。自然,这样的主题也会深深影响博物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影响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主导业务、教育及服务形式等。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冯光生曾在湖北博物馆任职多年,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谈到自己的理解。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我认为一要培育受众,二要植根社区。” 冯光生认为,培育受众,是让更多的人认知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把享受博物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激发创造活力的充电站。为了更多地吸引观众的兴趣,自己在湖北省博物馆曾经参加过一些尝试。比如,将“编钟现场演奏”设计为文物陈列的高潮部分,将动态展示与文物静态展览相结合,直观、生动地揭示古乐器的音乐性能。这项从1983年开放的展示项目至今仍是该馆引人的亮点,也是被国内十几家博物馆所移植的成功模式。湖北省博物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次国际博物馆日就尝试过免费开放日,从中分析当地市民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近2万人的日观众量较之平时200人日均流量的反差使同事们大受惊吓,看到了民众中潜在的另一种热情。全国各大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观众量大增。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心理还属于“猎奇探宝”的冲动,而不是沉浸于文化感受的自觉。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体并提高他们的参观质量,博物馆还需要长期、深入、细致地工作。这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效应以及博物馆文化力、推动力的发挥。

将博物馆植根社区,是强调博物馆与其生存空间的密切关系。一个博物馆必须与所在城市的脉动合拍,成为所在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要“接地气”,才能根深叶茂。世界艺术馆就是在北京筹办奥运、建设“人文北京”之际应运而生的。合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脚步,这个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普及艺术教育、服务大众需求为宗旨的年轻的博物馆,已成为北京的世界文化之窗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几年来,世界艺术馆以观众为本,以精彩展览及多方位服务,吸引观众并逐步培养他们享受博物馆的习惯。艺术馆的基本陈列“伟大的世界文明”,本着“让中国的观众不出国门,就能了解世界”的理念,以欧美14家博物馆珍藏的328件珍品,介绍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六大古代文明。这个即使在国外博物馆也难以见到的大型展览,使绝大数观众第一次亲睹过去仅从书本里得知的实物。许许多多的疑问因一目了然而化解,许许多多的猜想又因亲眼所见而产生。观众的兴趣和享受就在这种“知”“问”的过程逐渐浓厚,有100多万观众在北京走进了“伟大的世界文明”。配合基本陈列,我们每年还要推出二、三个重点专题展。这些展览的选题针对不同的兴趣群体合理搭配,以期不同的受众群体能持续对本馆的期待和关注度。为了促成观众享受博物馆的习惯,我们设置了一系列“深度享受”项目。如各类体验、导引、互动和交流等。其中数字化预览、展场阅读、馆内外讲座、亲子活动、艺术冬(夏)令营、公众创意活动、会员活动等已接近常态化、系列化,甚至成为品牌项目。世界艺术馆是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首批重点推介的资源单位,与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关系,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教育。几年来,经由精彩展览的吸引和“深度享受”的培育,世界艺术馆已经拥有了一个稳定优质的观众群体。这是一批种子群体,他们散发的力量会影响到更多的民众,影响他们对博物馆的喜好和素质的提升。

     国内古建筑群保护力度仍显不足

就印象最深的博物馆,冯光生说道,这是自己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十分有趣,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想象中首先冒出来的不是一个具象的博物馆和她的建筑,却是一座城市——罗马。几乎所有去过罗马的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受,罗马整个城市就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博物馆。这座“城市博物馆”,有着强烈的气场和整体感。无处不在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符号,使你仿若穿越在往世。一个存活在当今的古老城市和一个整体保存古老记忆的现代城市在此重合,就是她的特色。历史的层层积淀一直伴随着这个城市走向现代的步伐,构成城市的品格、气息和形象特征。这是个保护与利用、记忆与创新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极好的范例。近几年我参观了国内的一些民居群落和古建筑群,总有一种有壳没魂的感觉。一些古民居,躲过了战火,躲过了“文革”,没躲过当今的大跃进式的开发,建筑被修葺一新,除了弥漫的商业气息之外,就像一个断了香火的村镇。罗马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冯光生曾经两次十分仓促地访问过卢浮宫,他说,“第一次临近闭馆,随着标示引导观看了镇馆三宝,再走马观花地穿过各个展厅,将近一个小时。第二次是个秋夜,已经闭馆,静静地在宫前广场呆了两个小时。我与卢浮宫的实地接触不过三个小时。但是,由于其低调而无微不至的服务,重视教育和知识传播理念,以及广泛而又强大的影响力,逐渐叠加,她却是我印象最深的博物馆之一。世界艺术馆在2009年9月举办了《触•觉——从卢浮宫到世纪坛》展。与卢浮宫的这次合作经历,使我们对卢浮宫的艺术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各类无障碍艺术教育、特别是触觉艺术教育有了深刻地感受。这项中国大陆首次为视觉残障人士举办的艺术展,强化了环境与展品的色彩反差(有利于弱视群体),铺有盲道、立有盲文说明牌、配有盲文图录,还有志愿者人工讲解和语音导览,为视障人士营造了一个感知艺术的无障碍空间。这次展览也成为京津地区、武汉、福建等地的盲人观众人生经历的第一次造型艺术体验。展览的立意及细节充满着卢浮宫博物馆对人的关怀和对艺术的敬仰,我想,这就是卢浮宫的引人之处,卢浮宫魅力。”

对于国内的博物馆中,冯光生说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一直处于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之列。然而,最使我佩服的是这个馆所具有的深厚的民众基础以及她对城市的影响力。如果调查一下市民对当地博物馆的认知度,我相信上海博物馆一定能拔头筹。这一点,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你都能感受到。上海人以上海博物馆引以为骄傲。拥有当地民众的拥戴这一点,是许多博物馆难以匹及的。”

世界艺术馆筹建世界艺术中心

对于世界艺术馆在当代,又会实现哪些转型,冯光生说道,世界艺术馆还十分年轻,它从2003年起立项、论证、筹备, 2006年开馆到今天。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艺术博物馆,从康有为、梁启超倡导以世界艺术品开启民智起,继有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秦宣夫、傅雷等先贤为此努力。上世纪80年代初,邵大箴、吕济民等专家又进一步建议和呼吁。可以说,世界艺术馆是承载着中国四代学者的百年梦想和期望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她还是中国唯一一家以世界艺术为主题的艺术类博物馆。

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收藏国外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基础。但是,我们并没有等待收藏的积累,依“文化共享”的理念征得国际博物馆界、教育和学术机构、收藏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重点打造世界艺术史专题展览。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几十个博物馆及其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了展览资源和学术支持,一个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和一个热情而富有活力的志愿者团队帮助我们专注于精品展览的打造和服务。一个由多家国家级博物馆、国家重点美术馆合作形成的联展馆线,成为我们展览精品的参与者和分享者。我们的展览体系,涵盖世界艺术史的不同时期、多个艺术门类、艺术家和流派、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从办馆条件上讲,我们最穷,也最富有。

几年来,艺术馆推出的重要展览有:《伟大的世界文明》基本陈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印象派至现代派精品展》、《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19世纪欧洲油画精品展》、《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绘画展》、《300%西班牙设计展》、《熠熠银辉—苏格兰当代银器设计展》等。其中,有《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绘画展》、《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收藏雕塑、绘画展》、《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等13个项目先后在23家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展出。《秦汉—罗马文明展》作为国家重点文化交流项目在罗马和米兰展出。

目前,世界艺术馆正与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合作,筹建世界艺术中心,以期将中华世纪坛建成一个集展览、演出、放映、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个世界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内容集散理台,成为首都世界城市的“世界之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