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孙庄村暴力强拆文物令人心寒

郑州孙庄村进行城中村改造,三处老宅面临被拆迁。为保留老宅,58岁村民孙某出3万元买下其中一套老宅并日夜守护。5月7日凌晨,老孙被人捆住手脚,用被单蒙头摁在床上,强行拆掉了老屋。与此同时,村中另一处老屋被人放火烧毁。(5月9日《大河报》)

暴力强拆被人嗤之以鼻,并非网络发声的情绪失控,而是其根深蒂固的利益驱使。纵观最近出现的新闻,文物保护事件持续发酵,济南“万人坑”遗址将建楼盘,到西安玄奘埋骨古寺拆迁危机,再到郑州清代古宅凌晨遭强拆,一系列的事件让文物保护危机面临,而其中似乎总能看见现实利益的影子。

在拆迁问题上,官方和民间的争论从未曾停止。一方面征地拆迁本是民生工程,却容易被曲解当成任务指标的利益筹码,利益面前民意被无限缩小,或许是不值一提,官方宁可暴力也要达成目的。另一方面,出于对文物的尊崇和对历史的尊重,民意态势几近一致,民众希望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官方语言和民间想法之间的较量,可以说是民意的常态化表达,然而,事实上官方与民间总是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一攻一守刀剑相向,郑州清代古宅遭强拆,践踏民意,必然要引发网友的争论和质疑。

文物遭遇暴力强拆,政府和民间都不是获利者。不管是古宅还是古寺,抑或是革命遗址,都是因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启蒙,才值得保护和珍惜,这是大众期望的“文化价值利益”;拆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是“经济利益”;两者处理得当,开发旅游经济是一种互补,然而暴力强拆,视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眼前利益放在一切之上,忽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损害了官方形象和民意,笑到最后的或许只有房产开发商。

因而,政府部门更该为文物保护开好“护身符”。历史名人的故居,理应得到保护,却屡屡不见效。媒体的报道渲染,文物部门的勘察确认以及村民孙宝珠的努力都无法保全古宅遭遇强拆的命运,让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庇护的古宅是多么的弱势,也引发文物保护的多重忧思。百年文物为何难挡大火和挖掘机?是否只有让申遗才能避免被强拆?这些问题一直都有人问,但就是适得其反,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值得相关部门去反思和努力。

暴力强拆文物是藐视民意的行为,捆绑和纵火的冷漠,更是让人寒心,面对破坏殆尽的“翰林故居”,叹息的同时也要追究始作俑者的违法责任,当然更要为缺位的文物保护立法“撑腰”,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文物价值,才是对它的最完美的“护身符”。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