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禁挖帝陵 南京“帝王陵”发掘之争不可小觑

言论提要:有着尚方宝剑的“抢救性发掘”,在政绩工程的掩护下,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类现象并不少见。我们与其争论它的合法性,不如审视它之所以频频出现的发展观环境。老祖宗的东西,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眼里,是根本不能与发展业绩相提并论的。

昨日,南京在风雨中的紫金山进行了亚青会的圣火采集;同一天,由三位市民撰写的一条质疑南京文广新局关于狮子冲南朝古墓发掘问题回应的长微博,把这场“帝王陵”发掘之争再次推向人们的视野。这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在现代文明的刷新中,我们常常离不开古时的记忆并承续着它的文脉,因此,我们才会在宗教信仰和法律规制中保持对历史的敬畏。

文博界“不挖帝陵”的铁律,即是今人敬畏历史的一个表现。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曾发掘定陵(明十三陵之一,明代万历皇帝陵墓),由于出土文物在保存和复原方面还未过关,大量文物尤其是丝织品未能保存下来。定陵发掘后,有些省份纷纷效仿,要发掘汉陵、唐陵、清陵等帝王陵。为制止这种不正常的风潮,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使行将遭灭顶之灾的中国文化遗产免于劫难。

随后的年代里,关于“不挖帝陵”的文件和法规,层层加码。谁敢在帝王陵头上动土,不仅违反政策法律,还会冒犯有着历史情结的学者和民众。南京的这次发掘,就是在民意的质疑下风波骤起的。

三位博主一个是记者,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大学老师。此前,已有文化学者发出《南京!南京!请停止发掘六朝帝陵!》的微博。这些为房贷、食品安全所困扰的城市子民,没有忘记关心1000多年的一座破败不堪的南朝陵墓,他们显然不是吃饱了撑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南京人的一种文化血性,一种真正膜拜生存地文明遗存的精神图腾。四年前,这个城市里的29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中央,批评南京大拆大建老城南,也是这种风气的产物。

相比较我们的市民,在这次南朝古墓的发掘之争中,占着权力上风落着道义下风的,是政府的文管部门。他们不仅在发掘的程序和目的性上,不够严谨,而且在引发社会批评后的有关回应中,也是捉襟见肘、简于应付。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反复申辩“不知道是帝陵”“发掘有批文”,似乎有了这两点,即便挖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从他们口中,看不到一丝对自己城市古帝王陵墓的尊崇之心,对文物遗存有可能被破坏的愧疚之情。

当然,即便他们明知这个陵墓的帝王特征而罔顾,承认向国家文物局的申请报告中隐瞒了“帝王陵”字样以便蒙混过关,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开挖狮子冲南朝古墓,不是为了商业利益,也不是城市开发,而是另一桩文物事业——南京将在此地建南朝石刻博物馆和帝陵公园,今年就要动工。这是南京市的一个重点文化工程。

有着尚方宝剑的“抢救性发掘”,在政绩工程的掩护下,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类现象并不少见。我们与其争论它的合法性,不如审视它之所以频频出现的发展观环境。宁建一条道,不留一座庙,老祖宗的东西,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眼里,是根本不能与发展业绩相提并论的。

帝陵神道的神兽,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当然包括这场争辩。这样的政民相争、官民互动,有什么不好呢?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未来有一天,它也会被“发掘”。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