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拆古墓”背后是发展的“燥热”

3月底南京6座六朝墓被毁事件有了查处结果:万科旗下的子公司南京站东置业被处罚款50万元,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在已结束考古区域恢复施工。(4月18日人民日报)

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文化遗产。现代化进程中,它们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项目的进行,但是切不可将其视为发展的绊脚石,欲除之而后快。然而,仍有一些地方不把文物当回事,万科毁坏古墓,即为一例。看着一处处消失的文物古迹,人们自然会讨论:破坏的动力究竟在哪?对于当前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又该拿出何种良方益药呢?

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法,可是执行的力度似乎有待加强。新闻中,建设方已与文物部门签订了考古合同,可见双方都了解到国家有相对应的法律。可后来为什么古墓却遭到了灭顶之灾呢?关键是双方在潜意识里都没有把文物保护当回事,一个马虎眼,千年遗存毁之一旦。如果真的有足够的重视,考古队为什么不能早一分钟进入?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能严令施工方晚点再进场?破坏了六个六朝古墓,仅仅罚款50万元了事,如此低的违法成本,不仅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反而会助长破坏者的气焰。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此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绝非个例。许多地区的领导者,眼睛中只盯着GDP。在发展的时候,只知道乱踩油门,横冲直撞。商人在地方政策的导向下,不管不顾,在燥热中进行生产活动。这似乎在提醒我们,要真正地守住祖先们的遗产,光靠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凉水”给人们燥热的发展观念降降温。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