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不是地产的婢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玄奘埋骨千年古刹遭拆迁

媒体报道,虽然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由于埋葬着大唐高僧玄奘灵骨而在世界宗教界占有重要地位,但西安兴教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刹正面临被大规模拆迁的噩运。当地政府解释称,这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里的玄奘塔,并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按照申遗方案,兴教寺2/3的建筑将要被拆除。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为完整的建筑群,丢掉这种完整性,历史文物的价值势必大大降低。而宗教活动场所又尤显特殊,包括玄奘塔在内的主题和配套建筑的合而为一,才足以体现千年古刹的风貌,也才能够履行宗教活动的职能。因为只有一个塔申遗,所以其他建筑没有保留的必要,这种逻辑真是荒唐得可笑。申遗成功当然可以提升历史文物的价值,但历史文物并非仅因申遗而存在,如果为了申遗,还要使历史文物的完整性遭遇破坏,这样的申遗意义何在?

对任何心智正常者来说,上述简单的道理都不构成理解的障碍,西安当地政府显然也在其中。其实,所谓“申遗需要”的说辞只是虚晃一枪,申遗的背后,是一股抬高地价追逐短期利益的冲动。“先在历史文物附近圈地,炒作文化概念,后进行招商引资,打造项目使得地价升值”,媒体披露,在兴教寺之前,一个名为“曲江文投”的国有独资公司已经先后运作了法门寺、大明宫遗址的所谓开发保护,人称“曲江模式”。

挥舞“曲江模式”杀向兴教寺,在主其事者眼里,“曲江模式”当然是个好模式。如果单从地价而论,这一判断持之有据。但试问一下,穿越在声光电气一应俱全、号称“媲美纽约曼哈顿‘百老汇’”的“大唐不夜城”中,人们的观感如何?仿佛迪斯尼游乐园一般的大明宫遗址,又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2010年9月,《人民日报》曾刊文批评“曲江模式”,并发出警示:“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大纛下,又一轮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浪潮在推进,在这股愈演愈烈的浪潮背后,是终将祸及百姓的地产图谋。”

实质上已经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而且“曲江模式”的运作中很多行为涉嫌违反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一些专家甚至怒斥“曲江模式”是挂着文物的“羊头”,卖房地产的“狗肉”,但这些当头棒喝似乎全无效果,以致今日兴教寺眼看即将重蹈法门寺的覆辙。

把文物和文化当作地产的婢女,就会上演一些荒诞的现象,比如有的城市,其文物古迹和地下遗存,已经足以震惊世界吸引众多游客,但偏偏嗜好仿古。把文化举得很高却不懂文化,真是大煞风景。提升文化修为非一日之功,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是:当文化无法让权力敬畏时,靠什么来遏制逐利的冲动?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