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内裸露老物件最近很受伤(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下午,颐和园涵虚堂南侧月台望柱头被偷走处已经被铁皮施工棚遮住。

最近,先是故宫博物院内一口铁缸被观众涂写上“梁齐齐到此一游”,接着颐和园又曝出南湖岛涵虚堂一个云龙纹石雕望柱头丢失的消息……裸露在外的文物频繁受伤。而且,这些“伤情”最初均是由游客爆料,对此,文物专家谢辰生坦言,管理方必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彻底查清日常管理漏洞,及时整改。

裸露老物件是否为文物,难定

物以稀为贵,多为贱。在本市的文保单位里,低调地藏着不少身份尴尬的老物件。以故宫御花园为例,一块块不起眼的太湖石都颇有来头,有的是圆明园遗存,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明。然而与展柜里的文物相比,它们的待遇要差得多,除了忍受风吹雨淋外,还屡遭游客攀爬、乱刻。被刻字的大缸,在紫禁城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陈列。

文物古建里的一草一木一石,到底算文物么?以颐和园丢失的柱头为例,该园认为其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涵虚堂修复时制作的,目前判断不属于文物。这并未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谢辰生态度鲜明:“故宫也修复过,难道就不算文物了吗?就算不是文物,也不能随意丢失。”还有的业内人士表示,涵虚堂是古迹,望柱头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便是修复的建筑构件,也是具有文物属性。更何况故宫和颐和园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园区内老物件屡屡受损,安保监管是否存在漏洞,应当如何整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柱头是不是文物,都必须要保护好。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尤其是引起其他文保单位的重视。”昨日下午,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考察了柱头失踪现场后表示。

文物上刻字罚200元,太少

如果破坏了裸露文物,将面临什么处罚?以故宫博物院“题字”事件为例,遭刻字的大缸位于太和殿广场弘义阁前檐台基下南侧,为清宫遗存的铁缸。目前,字迹已被故宫工作人员清理,未对铁缸本身造成损伤。按照目前的法规,对于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惟一例外是长城,在长城砖上刻画、涂污,如造成严重后果,将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点罚款显然不具备威慑作用。”一位文物一线执法人员透露,“现有法规政策中,破坏文物的最高罚款额为50万元。比如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才可以被处罚这一数目。”

谢辰生说:“破坏文物并非只有罚款一条路,文物法里明确规定了很多处罚措施,比如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公安部门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裸露文物保护光靠围栏,不够

“这么重的一件石构建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这件事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谢辰生建议,“一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可以设立一些围栏,加强安保巡逻。”

故宫表示将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证据收集。随着今年完成防盗系统改造,防盗监控装置将可现场录像,“梁齐齐”们赖账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除了技术层面的加大力度,市文物局安全执法队队长赵建明坦言:“文物工作者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一处柱头前和大缸前都派一个人盯着。有时候保护文物古迹,更需要的是游客的自觉性。 ”

刘卫东说:“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去白云观摸石猴,这处文物价值肯定高于此次丢失的柱头。但是石猴依然保存完好。这就说明保护这类裸露文物不能通过简单的设立一道围栏,而是要提高游客的参观素质。”他认为,现在很多人简单的用金钱来衡量文物价值。所以造成一些不太显眼的文物被盗窃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文物观点,也是加强保护的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