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专家:“医治”泰华楼需“下轻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建筑专家汤国华看到泰华楼损伤情况后和屋主李思远谈了自己的见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汤国华拍下泰华楼裂痕作为考察资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汤国华用水平尺测量大厅地平线
 

恩宁路泰华楼的现状如何?从本报上看到相关情况后(详见本报1月7日、1月8日A14版相关报道),一直关注广州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广州大学岭南设计建筑所所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汤国华昨日上午专门到泰华楼了解情况。汤国华现场考察后认为,泰华楼的现有监测仍有瑕疵,他提出了“下轻药”的修复方案。

汤国华

现有监测还有瑕疵

“周围的河涌改造已经初具规模,我很担心,河涌注水、抽水的反复过程,会对泰华楼造成更大的危机!”屋主李思远说,虽然已经没有大型机械的日夜轰鸣,但河涌现已进入注水、抽水的复涌阶段进度,令他依然非常担心。

记者在泰华楼看到,大厅顶部的砖瓦与横梁之间的间隙依然明显,墙面裂缝上,贴着一张薄薄的宣纸,上面写着日期和测定单位“银成”,有些裂缝的宣纸已经剥落,被风一吹,飘飘荡荡。最让人伤感的是,那条长达七米的清代麻石地砖上的裂痕,已经成为一道永远不能修复的“伤疤”。

据李思远介绍,目前泰华楼的施工监测情况已转交荔湾区房屋监测所,“大概十天左右来一次,用尺测定,不过没有其他的标示痕迹”。对此,汤国华表示,现有的监测不够规范。“根据我们的经验,会用石膏水在外墙刷上一层,可以写字上去标明监测数据,一旦楼宇情况发生变动,这块石膏层就会开裂,马上就可以观察到。”他同时指出,目前对泰华楼地段的沉降监测、裂缝监测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据汤国华实地观察认为,泰华楼的保存情况还算好,尚不属“危房”。

修复方案

如老人治病下轻药

“既然已经有破坏,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修复方案呢?”

对此,汤国华反复强调,要避免“二次伤害”。“比如说,如果采取打桩的方式加固地基,则有可能造成墙体的其他破坏。”汤国华用“老人生病”来对比旧楼修复。“要下轻药,不光让外表好看,也要尽可能的保护本体的安全,并且是长期的安全。”

从房顶的双层白瓦,到铺地的双层白砖,及至小小的遮阳“竹帘”,汤国华都提出了不少修复建议。他向李家人表示,文物建筑保护,最重要是“原真性”原则,即还原建筑原有真实风貌。

对于李家人对居住安全的担忧,汤国华表示,现有的技术下,如果加固工作措施到位,应该能够维护泰华楼的安全。“对历史构件的保护,也要慎之又慎。按照最早的图纸或者照片的样貌,恢复它的原有格局,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