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两座文物保护建筑遭弃 市民热心呼吁保护修缮

原标题:一代“死谏”臣,两座杨公祠,湮没喧嚣闹市中,渐被遗忘日趋破败——

金线胡同:杨公祠改作门脸 皇华馆街:旌忠祠残垣断壁

“一边是被商户占据烟熏火燎成了大杂院,一边是墙倒屋塌眼看着变成废墟,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文物单位可就真毁了!”很多上了岁数的保定人,都知晓市区里有两座杨公祠,一座位于金线胡同,一座位于皇华馆街。然而,如今这两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遭遇却都令人扼腕叹息。近来,不断有市民对杨公祠的保护及修缮问题拨打本报热线表示关注,为此记者专门进行了实地采访。

金线胡同杨公祠,“分割使用”面目全非

1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金线胡同。接连打听了多位沿街商户,人们竟都不知道附近有座杨继盛祠堂。最终,在距离西大街古物市场大牌楼东侧三、五十米处的路南一处院落,根据建筑物外部特征,记者终于找到了杨公祠的所在。若不是建筑物顶部高于周边建筑物并且明显带有沧桑的历史感,以及东墙上镶嵌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继盛祠堂”标识牌,已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杨公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线胡同杨公祠
 

只见这栋古香古色的建筑物,除了朝西的一面以外,其他三面全都开有门,门的形式五花八门,有木门、金属卷帘门、推拉门等,祠堂外到处是私搭乱建以及堆放的杂物。史书中记载的“正殿三间,正中塑杨继盛像,正殿两旁各建碑亭一座,亭内各竖一碑,一碑刻杨继盛劾仇鸾的《罢马市疏》,一碑刻《劾严嵩疏》。”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祠堂正殿朝南门上挂有“连环画书社”的招牌,但大门紧锁。敲开隔壁的房门,主人声称他们是长期居住在此的居民,已有十多年之久,只知道这里是门脸和住家,但不知道有什么祠堂。而祠堂冲东的一面,则开成了饭馆,门口随意搭建的棚子里一排铁锅里炖着各类吃食。面对记者关于是否知道此处是文物保护单位杨继盛祠堂的问题,进进出出的人们均是淡漠地回答,“不知道”。

皇华馆街旌忠祠,破败不堪几成废墟

当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皇华馆街中段的杨继盛祠堂。只见祠堂门前两侧的砖头堆成了小山,墙壁上挂着红色的广告条幅。大门早已不见,仅半掩着两块门板。

步入院内,一片破败的景象。地上到处是碎砖头,坍塌毁损的痕迹随处可见。正殿以及两侧房屋大部分屋顶已发生坍塌,门窗全无。殿内废弃的箩筐、碎瓦片等各种垃圾遍布。腐朽变形的横梁摇摇欲坠。祠堂西北角、东南角的围墙都已垮塌,临时用碎砖头垒起半人多高的墙垛作为隔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皇华馆街旌忠祠
 

据看护祠堂的郑师傅说,2011年底院内住户迁走后,文物局便让他住进来守祠堂,这一住就是一年多。起先他住在靠近正殿西侧的屋子里,但因为漏雨并且屋顶随时有可能塌落太危险,后来搬进靠近大门口的小配房里住着。

■相关链接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明朝兵部员外郎,被誉为明朝第一谏官。杨继盛为官八年,做下了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一是弹劾明朝污吏仇鸾,一是弹劾贪官严嵩。他因弹劾不成反被下狱,含冤而终。1567年,冤案昭雪,后在金线胡同为杨继盛立祠,定名“旌忠祠”。

金线胡同杨公祠建成后三十三年,又在皇华馆街建了第二座杨公祠(即旌忠祠)。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