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成中国文物流失主因 曝90%被盗物流失海外

在浙江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及列席会议的文物专家指出,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定位、探测、爆破等技术越来越发达,盗墓现象猖獗,成为中国文物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被盗的文物90%流失海外。

“很多人以为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是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其实不是,真正流失最厉害的是在近30年里。”列席浙江省政协会议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虞长生道出了这个误区。

在他看来,中国两千年以前的汉代文物最为稀有,随着地壳运动,年份越久的墓葬越往地下沉,埋在地下二三十米或更深的地方,普通百姓挖不出来。

然而,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定位、探测、爆破等技术越来越发达,盗墓现象猖獗,近三十年来,中国文物流失最为厉害。“现在可以提供的数据是,目前盗墓出来的文物90%都流失海外。”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表示,近十年来文物流失最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物破坏最严重。

“中国考古90%以上都是被动挖掘。”虞长生说道。

刘斌解释,中国所有基建项目中的调查遵循考古先行的规定,而中国一直在做基建工程,如铁路公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需要投入大量考古人手,但考古人员却不足2000人,如何应付得过来?

“就目前而言,西藏、新疆考古人员不足10人,浙江作为文化大省,考古人员也不足发达国家的千分之一。”刘斌告诉记者,来浙考察的外国考古专家曾表示,若把浙江相同的资源搬到国外,至少需要两三千名考古人员,“但我们研究所里只有22人”。

对于猖獗的盗墓现象,刘斌认为,它与文物流失有重要关系,但盗墓只是文物流失与破坏的原因之一,归根结底在于考古的人力、财力及配套设施跟不上。

“浙江省已落后陕西、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在考古的硬件设备上相差太多。”刘斌表示,目前陕西、湖南已经在修建考古博物馆,但浙江还未有任何计划。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也随着产生。据悉,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