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物修复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修复的陶器残片 实习记者 王天宇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已经修复好的陶器 实习记者 王天宇 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陶器 实习记者 王天宇 摄
 

从威海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威海市博物馆聘请文物修复专家正在对馆藏残损陶器开展修复工作。修复主要针对馆藏残损较为严重的汉陶,器型有陶罐、陶鼎、陶壶等,计划修复43件。

待修文物多数出自西汉

28日,记者走访威海市博物馆。在修复室里看到,需要修复的陶器残破程度差别大,一部分已经修复的陶器整齐的排列在展览架上,约有30个左右,其余陶器残片则分门别类的放在修复室的工作台上,修复专家正紧张的忙碌着。

威海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茜介绍说,这次修复活动需要修复的陶器共有43件,陶器残片来源途径多样。这批陶器残片的收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来源于考古发掘,还有部分来自于各地的收集,绝大多数属于西汉,样式繁多,有三足鼎、陶罐等。

王茜表示,因为发掘时没有发现能证明墓主人具有高层次社会地位的证据,所以基本可以推断这批陶器来源于汉代民间墓葬。在这批汉代陶器中,出现了小部分彩陶,出土时陶片上的色彩仍清晰可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并且通过这批陶器也证明了,远在汉代,威海地区已经有居民居住。

修复文物需忠于原物

威海市博物馆聘请文物修复专家张书禄帮助进行修复工作。来自乳山市文管所、拥有30多年修复经验的张书禄表示,本批陶器的修复工作早在1月4号就已经开始,截至到现在已经有30多件修复完好,修复过程谨遵陶器修复原则,剩余的计划于今年2月底修复完成。

张书禄说,文物修复是将收集到的文物残片,经过碎片粘接、残缺部位补配等方式进行修理,恢复到原来形貌的工艺过程。修复文物不同于一般物品的修理,修理一般物品的目的是为了能继续使用,而我们现在视为文物的物品,虽然千年前古人制作它的目的也是出于实用,但后人对其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和长久保持文物原有的形貌,得以让文物继续流传下去,供后人研究、鉴赏。

张老师介绍,在修复文物的全过程中,首先一定要忠实于原物的一切,绝不允许凭自己的主观臆造来改变文物的原貌,因为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会使文物失去真实性。其次在忠于文物原貌的基础上,使用行之有效的修复工艺和原材料,在没有把握实施技术和修复材料的性能之前,不允许直接应用于文物的修复。并且在修复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做详细的记录,进而找出适合文物修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最后要做到“修旧如旧”,修复文物要求必须保持原状,不允许有破坏或改变原状的做法,也就是文物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修复后的地方也不做处理,让参观者能看出哪里是原始的陶器,哪里是修补过的地方,修补部分不需要做旧,更不需要“以假乱真”。

博物馆刘副馆长介绍,博物馆保管部、陈列部的工作人员也在此次文物修复工作中进行了文物修复的学习并协助完成修复任务。借着这次威海博物馆乔迁新址的契机,对本馆的陶器进行一次全面修复,以便在新馆开馆时进行集中展览,争取将文物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市民,带给市民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来尽量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需要。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