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好更是责任 华侨华人纷纷送国宝“回家”
中国大量流失海外的文物,牵动着华侨华人民间收藏家的心。大批华侨华人收藏家力促海外流失文物回归中国,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是爱好更是责任
近年来,心系祖(籍)国的华侨华人纷纷向国内捐赠自己的私人收藏,将国宝送上“回家”之路,以保全流失在外的中华文化“碎片”。对他们而言,收藏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旅日华侨朱福元陆续将搜集到的300余幅流失在海外的珍贵书画捐赠给故乡昆山。五代的《牡丹图轴》、宋朝的《货郎图轴》、元朝的《三狮图轴》等画作都堪称中国书画的绝代精品。
2010年10月,收藏界鼎鼎有名的英籍华人赵泰来将一批国宝级厚礼捐赠给广东省资福寺佛教文化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皇帝祭天祈福所用的汉白玉生肖12座、国内道教最权威的“三清”神像等,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2011年,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将自己收藏的中国古董中顶级的300多件珍品捐赠给自己的家乡泰州,其中很多是估价过亿的珍品,包括牙雕八仙摆件、翡翠台屏、金丝九龙地毯。收藏这些稀世文物,耗费了单声毕生的心血。
“痛下血本”无怨言
获得这些捐赠品绝非易事。很多收藏家在异国他乡历经苦难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却倾尽积累了数十载的资本用于购置高昂的海外流失文物,并将它们带回祖(籍)国。
2005年,7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佛首石雕像回到它们的“老家”——洛阳龙门石窟。现年84岁的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为拍得这些“身首异处”的佛雕而濒临倾家荡产,而他拿到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补贴还不及文物实际价格的零头。
这位皓首银须的老人对此却毫无怨言。他说,他的梦想就是让所有在海外“颠沛流离”的文物能够安然回归,回到中国的怀抱。
洪都拉斯籍华人王崇仁在文物捐赠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当偶然听说佛舍利五重宝塔的下落后,他曾奔走协商20多次,最终达成协议,倾其所有将宝塔买下并赠送给西安市相关单位。
让人感动的还有旅美华人邓芳组织的跨国文物营救行动。7年前,她在网上无意中发现出售中国走私文物的信息,义愤填膺的她毅然决定联合北美华人共同买下这些文物。在她的努力下,14位爱心人士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共凑够了近千万元,并将所购文物无偿捐赠给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
涓涓细流汇成河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余年的动乱和纷争,导致大量中国文物不幸流失到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约167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竟达馆藏总量的10倍之多。
中国重获“流失文物”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文物追索,即力争通过平等对话、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方式促成文物回归。另一类则是民间的回赠或回购,指华侨华人、国际友人等将收藏或购买的文物捐赠给国内文博机构等永久收藏。
在中国政府积极构建海外文物追索机制、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同时,海外有识之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心系祖(籍)国,不计自身利益,慷慨捐赠所收藏的文物,其境界之高、眼光之远,令人心生敬佩。
相比于千万计的流失文物总数,华人收藏家们作出的贡献看似杯水车薪,但是,拯救文物,一件都不算少,不仅是因为文物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研究价值,更因为它们代言了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华侨华人做出的努力如涓涓细流,必能汇成大江大河。
责任编辑:xw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