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骨灰与假古董,谁更可爱

日前,一则与已故作家史铁生有关的新闻,成为文化热点之一。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两年后,多次有读者提议将其安葬在北京地坛公园并为之塑像,但均遭到地坛管理方拒绝。原因是从文物保护和规划考虑,地坛内不适宜为现代人塑像,且地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随意建造公墓……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有理有据的担忧,不如说是有关部门怕麻烦。

欲将史铁生埋骨地坛,无疑是因为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让古老的地坛更具现代意义,也让史铁生,成为地坛“重点文保”之外的另一张人文面孔。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名人与名胜历来相得益彰。在南京,紫金山恰恰因墓多而出名,远的有孙权,较近有朱元璋、常遇春、徐达,近的则有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等人。各个时代和领域的名人让这座并不算高的小丘陵,成为东南第一名胜,也是南京人文精神之魂。同样在北京,许多名人墓葬与文化景点如今已经浑然一体,如颐和园内的耶律楚材墓,如香山脚下的孙传芳墓,不都丰富了这些名胜的文化内涵?

用“重点文保”将史铁生骨灰挡在门外,其实割裂了文化古迹与当代文化名人的精神联系。放眼海外,这种与“文化名鬼”为邻,以墓为荣的例子就更多,最典型的当属巴黎。巴黎人文荟萃,荣军院大教堂、先贤祠、圣母院本身既是“重点文保”单位,又是文化名人的墓地所在。巴黎人不仅不忌讳,更以此为傲。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有壮丽的凯旋门与圣母院留给子孙,更有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的精神传给后人。反观国内,偌大的地坛难容文化之骨,同样是文人,差距咋那么大呢?

换个思路想,如果让史铁生骨灰安葬地坛,岂不造就当今文坛的一段传世佳话?史铁生人亡字不息,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本人盖棺定论也配得上“文化人”三个字,让这样的人安葬地坛,绝不仅仅是几个小资读者的浪漫设想,更能彰显文明社会对文化的尊重。让古老的文化遗迹与现代的人文精神缔结某种关系,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文化遗迹在当今社会活起来的证据。后人会赞许我们这个开放、成熟的文明社会,这个善待文化的宽容社会。

担心这种安葬会破坏地坛的文保属性?大可不必。所谓安葬,无非一抔黄土,几行文字而已!久而久之,这里成为地坛的文化新景亦未可知,如果还有社会公认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想死后入住,大可以照此办理,当然,前提得从简、环保,不得破坏大环境。

说到破坏,笔者倒是想到了近几年,各地拆真建假的歪风邪气,恐怕那才是对重点文保最大的破坏,“有关部门”倒是应该多管管多制止。或许是假古董比真骨灰还能值点钱,所以在一些部门眼中,假古董更可爱些。但对整个社会来说,真骨灰恐怕远比假古董更有价值,一个重视真骨灰的社会也远比热爱假古董的社会更可爱些。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