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打捞即将逝去的记忆 倾其所有办个人博物馆

隆冬季节,高安市上游水库水落滩出,湖畔一幢飞檐翘顶的仿古谯楼引人注目,这就是山村教师幸有金倾其所有创建的私人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幸有金和他的博物馆。本报记者徐黎明摄
 

拾起破碎的历史记忆

今年59岁的幸有金所在的洪城村坐落在上游水库边,周边历史遗迹丰富。根据家谱记载,洪城村有2600年历史,有古村落、古市和古书院。1958年,政府兴建国家大(二)型水库——上游水库,洪城村被沉在水库里。因为有20多户幸氏村民不愿移民他乡,悄悄返回,在离原址一公里远,也就是现在的孤岛上生存至今,形成现在的洪城村。

1994年的枯水季节,幸有金在洪城村原址漫步,泥地里的唐砖汉瓦、破壶烂罐撞入眼帘。这么重要的遗址被淹没,幸有金心有不甘。从此,每年枯水季节,他都会走进湖区的滩涂,到古村古市遗址上去仔细搜寻采集。在破碎砖瓦片中“淘宝”,跑到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家中“寻宝”。他走遍当地的人文景点,收集数百件被遗忘的历史文物。

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收集到文物数百件。

倾其所有创建博物馆

消息传到高安市文物局,专家来到洪城村遗址,看到幸有金收集到的文物惊叹不已。专家们在瓷器碎片中,读出了洪城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5年8月,高安市文物局局长告诉幸有金一个好消息,该局将建议当地乡政府在洪城村建一个陈列馆。

幸友金当即答复,乡里经济也很困难,不如让他个人出资建造。一个月后,幸友金递交的《关于兴建洪城遗址文物、史料陈列馆》的报告得到批复。

洪城村及附近的村民听说要建博物馆,纷纷把收藏的老东西捐献出来。村民说,这样的文物在洪城村原址比比皆是,对他们来说见怪不怪。

经过3年建设,他投入25万元才将一幢三层仿古谯楼——“洪城文史馆”建成。幸友金为此向亲戚朋友借了4万多元。

展示古村厚重文化底蕴

2008年11月,“洪城幸村文史馆”对外开放。每有领导视察及游客慕名光临,幸有金都会免费开放、热情讲解。

1月13日,记者采访时,该村已修通了进入省道的简易公路,结束进出须摆渡的历史。

记者看到,该馆的底楼是杂物间,二楼为图文展室,重点介绍洪城村的历史和周边历史遗迹;顶楼则辟为实物展厅,陈列幸有金历年收集的文物、家谱以及与各地文化交流的文件。

在文史馆的三楼展柜前,记者看到摆放着众多网坠、石簇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幸友金说,这些都是他和弟弟在水库边拣到的。这些文物证实远古时代,华林山就有土著人群存在。

幸有金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是一块并不完整的桂岩书院重修人幸元龙妻子的墓志铭。“这是唯一有铭文记载的文物。”幸有金说。

洪城村是有名的历史古村,幸有金倾其所有创建博物馆,把即将消失的文物保护起来。圈内人士给他的评价是:这位村民自己建起来的博物馆,规模在国内可能最小、级别也许很低,却展示了一个古村2000多年在艰苦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拼搏精神和智慧。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