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云盖寺镇文物保护历尽艰辛 申报"省保"多方奔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盖寺的古民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文保单位的云盖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距县城以西19公里的云盖寺和云盖寺镇老街,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被省政府同意列入全省30个文化旅游重镇之一。10多年来,云盖寺镇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浸透着梁礼清、刘应斌、徐德培、张国成、朱广乾、柯显华等历届10余位群众文保员的心血。

成立于1994年的云盖寺(高林寺)文物保护组,在保护镇境内文化遗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文保组组长梁礼清自1999年退休后,顾不上家务琐事和身体健康,全身心专职开展全镇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云盖寺及老街民居自“文革”以来基本保持了原貌,镇境内的古墓葬等文物未发生过盗掘和破坏。

古镇历史悠久

云盖寺古镇坐落在镇安河(县河)中游河谷地带,镇境内有明清崖墓、崖居等文物点200余处。文献记载云盖寺“建在唐大中初,前后十八殿,九楼,僧僚千计……”云盖寺镇因寺得名。云盖寺是当时都城长安穿越秦岭南行的重要驿站,往来商贾不绝,文人骚客、军政要人游憩造访,唐太宗、贾岛、白居易留下的题刻把云盖寺镇自然风貌描绘得绘声绘色。

云盖寺现存大殿一座,属明代建筑,曾被镇政府长期使用。新中国成立前曾与凤镇、中山镇并称镇安三大集镇,由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其繁荣程度居三镇之首。云盖寺镇前后原有两条主街,商号作坊遍及街区,商人涉及陕西、四川、河南、湖北、山西等省,著名商号有四大源、八大号和一些药铺、印染、杂货、山货等。云盖寺镇街民居多为清代建筑,老街遗存78处清末民初四合院民居。

古镇县河对面山腰台地上有唐始建清道光重修的高林寺古建群,与云盖寺属同时期建筑,曾建有土地庙、祖师殿、观音殿、厢房和龙王庙、财神庙。2008年9月,该寺与云盖寺及古镇街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盖寺镇还有“省保”太阳山乾初洞摩崖石刻,从北宋天禧庚申(1020)至明弘治六年(1493)留下题刻共8方。

秦岭大山深处的集镇分布如此众多的文物。1992年,县政府公布云盖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县文管所聘请家住云盖寺镇老街原在县农行工作的干部梁礼清当群众文保员。1994年,热心文物保护的梁礼清感到保护好文物需要依靠群众,他组织云盖寺镇老街当地有威望的老人和退休人员成立了文物保护组,他自己担任文保组组长。云盖寺镇和老街的文物从此有了“保护神”。

文物保护历尽艰辛

云盖寺镇文物保护组的前身是高林寺文物保护组,是由县文管所任命的非正式机构,一不按月发工资,二不相对固定人员,纯粹是一个群众自发性组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组织竟有完整的体系和机制,有组长、副组长、会计、出纳、后勤等分工,有定期会议制度和会议记录,有与镇政府规格一样的“镇安县云盖寺镇文物保护组”公章,对上行文、对群众公告都是正规公文格式加盖公章。在镇街区四处张贴的《关于保护文物资源和文物景点的公告》,就是文保组与镇政府同行文、共盖章的公告。

群众文保员工作没职没权、事杂面广、专业性强。工作之初,梁礼清带着文保组成员到县文管所学习请教,让文保员从法规政策和文物专业入手。所长李广一边耐心辅导文物保护基础知识,一边给他们寻找《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资料。

2008年冬季,梁礼清听说有乞讨人员在太阳山乾初洞里已居住了三日,并在洞内燃火取暖,严重危害洞内摩崖题刻的安全。梁礼清得知后带领文保员前去反复劝导,终于使其离开了洞穴,从而保证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题刻的安全。高林寺与云镇老街隔河相望,自唐以来为云盖寺附属庙宇,民间至今仍有农历初一、十五进香的习俗。为了保证寺庙安全,每逢烧香、庙会时文保员都要到场专人留守看护,监督安全保护工作,十几年来做到了安全万无一失。

汶川大地震波及镇安全县,古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文保组不等县上安排便到各家各户统计灾情上报。梁礼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散遗在田野的零散石刻60多件,自己掏了4000多元的运费拉回统一保管,为防进一步风化还加盖了彩条布。同时,由于文保组工作认真负责,云盖寺镇辖区内100多座古墓葬无一被盗掘盗挖。

申报“省保”多方奔走

在云盖寺镇众多珍贵文物中原来竟没有一处省级保护单位,如果不提高珍贵的保护等级,光靠县镇两级政府很难从财政经费投入上得以保障,也难以增强古镇旅游开发的影响力。为此,文保组的历届文保员为云盖寺镇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奔走呼号。

要将几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省级保护单位,需要在环境保护、资料整理、产权明晰等方面做许多基础工作。隔行如隔山,作为由当地农民、退休职工组成的文保组来说,要收集整理符合申报“省保”的资料谈何容易。

文化程度稍高的梁礼清从头开始,找资料、查县志、访民众,并到文物点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摘录相关资料。云盖寺大殿被镇政府作为礼堂使用,为了配合省文物局专家组的考察,梁礼清借来梯子从礼堂顶棚缺口处登上房梁,首次发现了大量彩绘壁画、书法等重要资料,提升了云盖寺大殿申报“省保”的文化价值。县文管所从渭南请来拓工提取太阳山乾初洞摩崖题刻和高林寺碑刻拓片,文保组为工匠安排食宿,还帮助借梯子、扶梯子,陪同作业数天直至完工。

云盖寺与古镇老街区相连,要保护古镇的传统风貌最好是将镇政府搬迁,既有利于街区风貌保护又可腾出寺庙进行维修保护。县文物部门为此与镇政府进行多次交涉未果,文保组成员有的是镇上有威望的老人,有的是退休的国家干部,有的子女在县城、省城工作,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不断与镇政府、县政府进行沟通,游说保护古镇风貌和保护文物对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

2003年10月,文保组向县文物旅游局上报《关于开发利用云盖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设想和建议》的报告,提出总体设想、有利条件和实施步骤,第一条建议就是搬迁镇政府。2008年,省财政给镇政府下拨资金200万元,终于实施镇政府搬迁。2009年9月,文保组向时任县长张盈安上书《重视、救救文化遗产吧》,“状告”镇政府将云盖寺大殿出租给烤烟商做仓库,并希望县上对维修大殿给予支持。为此,分别在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儿女们为难地告诉梁礼清:“要是县上领导知道你这个老信访户是我们父亲,影响多不好。”梁礼清也有些为难了,但他没有停止呼吁的声音,只是巧妙地改变了工作方式。

多年来,云盖寺老街有多家居民要拆旧建新,文保员上门与每家每户座谈劝导,讲清保持古镇建筑原貌的重要性。万一谁家有困难,他们便请县文管所出面协调由镇政府批准另行选址新建。为此,文保组与镇政府联合在全镇范围张贴公告,宣传保护古镇风貌和文物的重大意义,倡导群众参与文物保护,提出严禁破坏自然风貌、严禁乱拆乱建、严禁私藏文物。在文保组的长期积极努力下,自2008年以来云盖寺镇老街民居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了改善高林寺的环境风貌,恢复原来的庙界,文保组通过建小庙发展大庙的思路,逐步通过用香火收入“滚雪球”方式积攒资金,先后四次分别花500元、1000元、3000元和4000元从群众手里征得两间庙产和近二亩庙界内土地,全体文保员以文保组名义在“陕西省契证”和“卖房契约”上庄重地签名按印。有人开玩笑地说,有公章、行公文的群众文保员不多见,为保护文物买房置地的文保员更难得。

普查积极配合

2007年秋,县文管所安排部署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各镇事先做好属地文物点的摸底调查准备。梁礼清开会回去后,便下乡投亲靠友摸底了解;普查工作展开后,他主动请缨担任普查队的向导。

梁礼清首先帮助队员安排食宿和工作场所,在全镇18个自然村的整个普查过程中始终陪同到底。他看到队员成天上高山、爬石岩,披荆斩棘,非常辛苦,便十分关心队员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常常要求伙房办好伙食,并筹集一些资金为普查员改善生活。

当队员要去人烟稀少的地方时,梁礼清私下给队员买好方便面和水以解燃眉之需。普查队员考虑他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天天跟着这样跑怕吃不消,劝他就不要上山了。梁礼清回答说:“你们到这里来人生地不熟,跟你们一块上山,我心里才踏实。”就这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从不叫苦叫累。在他的帮助下,普查队员顺利地完成了在云盖寺镇200余处文物点的普查任务。

“虽然我退休了,但云盖寺镇是我的家乡,要在有生之年保护好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做点好事累不死人。”梁礼清常常这样说,“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家园,特别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十几年来,梁礼清和文保员承受了许多“假积极”、“想出名”等不理解和委屈,为了保护文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一直守望在云盖寺及云盖寺镇街古民居这块文物众多的家乡热土上。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