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起,古城毁,仅剩土墙
城阴城遗址。
高密古城门楼侧景。 图片由高密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提供
《城阴城遗址墙志》记:“城阴城,始筑于战国,周长8000米,秦置高密县,为县所治,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齐悼惠王之子刘印为胶西王,都此。”2012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高密市井沟镇西北部的寨庄村南的城阴城遗址。放眼望去,遗址的外墙东西约为50米,南北约为30米。据介绍,2001年,高密市政府拨款在此地建立围墙、铭文、刻石、铺路、绿化,使城阴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现存遗址剩一段土墙
2012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高密市井沟镇西北部的寨庄村南的城阴城遗址。放眼望去,遗址的外墙东西约为50米,南北约为30米,院内的四周植满了松柏树,而位处院落中央的遗址则又被一个约为 30厘米高的水泥围墙围护了起来。所谓的遗址,如今只剩下原先城池的一段土质残墙,长约30米,宽约5米,高约3米,上面长满了盘根错节的刺槐树和杂草,一片萧索荒凉。在遗址北面,则是城阴城遗址石碑,上面刻录着城阴城自建立至今,兴衰存亡的历史。
据了解,春秋至战国,在高密版图上,当时存在两大城邑,一曰夷维,即今高密市治;一曰高密,即今高密西南城阴城。城阴城是一个民间的叫法,第一个“城”是指齐长城,第二个“城”是指齐长城北部的高密城。按传统惯例,“山”和“城”的南部为阳,北部为阴,高密的这座大城因位于齐长城以北,所以俗称为“城阴城”。城阴城本是一座方城,西南和东北的长度都为2000米,周长8000米。城西五里为潍水(现潍河),城东为沟河,北面不远则是现今的峡山水库。整个城址处在潍河中流,两面环水 ,西部为平原,土壤肥沃,很适宜居住。
据当地居民介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墙遗址还是比较大的,1950年以前,北城墙还残留着一段最古老的城墙。后来村民建房用土等,造成遗址面积急剧减少。1986年,城阴城遗址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为遗址周围三十米内。2001年,高密市政府拨款在此围墙、铭文、刻石、铺路、绿化,使城阴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曾为潍水之战主战场
“楚汉之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潍水之战的主战场就在这里。”高密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促进会的刘主任告诉记者,汉三年,汉大将韩信灭赵国后统兵东进,与楚国大将龙且的25万楚军夹潍水决战,而楚军指挥部就设在城阴城,韩信采用“嚢沙壅水”的办法,在今井沟西南的潍河下坝处施计,大败楚军,歼灭龙且兵团。此后汉军由“楚汉对峙”的“下风”转为战略进攻。潍水之战,以少胜多,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成为楚汉时期重要的一场转折性战役。
据悉,城阴城最初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军事。公元前4世纪初,齐国和南面楚国的势力都在膨胀,齐国为了遏制楚国北扩,重修了齐长城,西起平阴县黄河崖之防门 ,经秦山北麓,横穿莱芜、临朐 、诸城、莒县,东南至今胶南县入海。齐长城绵亘近千里,蜿蜒耸立山岭之上,工程浩大、气势雄伟。
城阴城距离齐长城“诸城段”不过几十里路,这里西傍潍河,南望巴山,交通四通八达,物产丰富,是齐国东部有名的粮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在冷兵器时代,城阴城无疑是齐国的南部重镇,名副其实的齐国南大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虽然城阴城的古城已经不存在了,但从它留下的形迹和史料中,却不难窥见这座城池由繁华走向没落的历史。刘主任告诉记者,西汉刚立国(前201年),这里就是胶西郡治所,辖境约今胶河以西整个高密及高密北部、西部一些地区。汉文帝十六年改胶西郡为胶西国,都城设在高密。汉宣帝本始元年胶西郡改成高密国,仍建都高密,历四代。
城墙东西长1950米
从“胶西国(郡)”改为“高密国”,说明高密国的辖区比胶西郡(国)时期大大缩小了,已配不上胶西郡(国)的称呼了,只能用一个较具体的地理名词“高密”了。至南北朝,城阴城已然不复两汉时的繁华。北魏时期大臣刑杲称王反叛,与中央军在城阴城拉锯作战,城阴城初受战火。不久,流民耿翔起兵“寇掠三齐”,城阴城再受战火。北齐末年,后周灭齐时,城阴城又再度沦为战场,最终被付之一炬。
据李储森《山东高密城阴城调查简报》了解到,城阴城应略为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高约10米,宽约20米。南北长1850米,东西长1950米,总面积是3607500平方米。城墙外有护城河,四周开城门 6座。城内纵横4条大道,其整个布局分配合宜,对称壮观,充分展现了汉代方城构建风貌。前中区有两座较大的宫殿遗址,两座宫殿的东 、西、北三面布有许多个大小不等的建筑群。城区还有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整个遗址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古城周边还存有许多汉墓群,大小近千余座。透过这些,不难想象城阴城往昔繁市富邑的兴盛景象。
站在城阴城的遗址前面,遥想2300多年前的古城,历经八街九陌与烽火狼烟的跌宕起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没落,不禁让人唏嘘感叹。残垣的黄土,凄凉荒芜,虽不能再现昔日的繁盛,但却见证了高密的历史变迁,它将最宝贵的历史财富存留了下来,也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昨日的辉煌与毁灭承载着太多说不完的老城故事,犹待后人继续去探索,去聆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