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应追求“最少干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细节问题对打造景区氛围很重要。 斗牛 摄
 

经历漫长岁月,文物古迹遭到自然或人为破坏,不少地方对文物的修复追求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昨天下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作客中科大“复兴论坛”,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他对待文物古迹的态度——“最少干预”。

景区提示语要融入风景

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之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对文物和景点保护有着丰富经验的郭旃在讲到景区保护时,从“细微”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们到一些景区去,常看到用醒目大红字写着‘严禁烟火’、‘严禁攀登’等字样,这些标语牌胡乱插在景区中,很扎眼。”郭旃说,这些唐突的提示语,着实破坏了景区的协调之美。

他建议,可以给提示语换种形式,比如用一块原始小木板、小木柱做成一个路牌,包括提示语的色彩与字体也要考虑周边环境,融入风景,让游客感受到自然协调。

文物不能“以假乱真”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常看到“某某遗址修复后焕然一新”或“某某古文物再现辉煌”的消息,这样的消息在郭旃看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一座古建筑改动太大,木头不是原来的木头,老城墙的石砖是现代仿制,那这座古建筑还能说是原先那座建筑吗?”郭旃说,我们修复文物通常会用“整旧如旧”,但往往我们会将“整旧如旧”错误地理解成了“以假乱真”,而不是从文物的设计、结构、材料、位置、样式、色调等方面保存文物的历史原状,仅仅是追求了一个形似。

“新建的东西无论多好,只要你对原有的物件,哪怕是一块残砖、一个弹坑,造成任何一点的干扰,就会影响遗址的历史信息。”郭旃说,尽管有些文物看上去很陈旧,但那是历史真实的遗留,对文物最大的保护就是“最少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