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系”推进山东向文物强省跨越

到2020年,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山东将用4年多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中长期规划,推进孔子博物馆以及祭孔、封禅大典等大型文博工程的规划建设。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近三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

12月10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透露,我省文物工作将以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为重点,着力构建保障有力的文物工作支撑体系、惠及民众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监管到位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

通过“四个体系”建设,到2020年,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新跨越。

重点带动

规划实施“七区两带”保护

根据山东省文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省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战略。我省也成为国家文博事业“十二五”规划“六片四线一圈”框架中唯一一个“片、线、圈”都有重点项目列入的省份。

目前,“两带”即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建设顺利推进。

作为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运河保护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按照整体部署,我省全面启动列入预备名单遗产点的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公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健全申遗档案,为迎接国内专家组的检查验收做好准备。现在还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中长期建设规划。

在齐长城保护工程方面,齐长城资源调查已于去年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此基础上,我省开始编制齐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重要区段维修保护方案,开展相关抢救性保护工作和展示工程。同时,集中打造“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

下一步,我省按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重点突破,整体带动,全面提高文物事业发展质量。着力推进已集中开工的曲阜片区及全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加快鲁国故城、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汶口遗址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孔子博物馆,祭孔、封禅大典等大型文博工程的规划建设,并扎实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

惠及民生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发展文博事业惠及民生方面,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列举出一大串数字: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两年来,累计接待观众突破300万人次,以一流的设施和齐鲁文化特色的展览,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新地标。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已达196座,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35座,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省有141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去年全省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192.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544万人次;免费接待观众2667.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647万人次。今年1到10月份,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增长35%。人民群众成为免费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谢治秀说:“加快发展文博事业,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展示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据介绍,下一步,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将坚持文物事业的公益属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博物馆、纪念馆布局,大力支持建设专题和特色博物馆、纪念馆,鼓励和扶持行业、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加快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展示和服务水平,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加快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推广运用,为文物资源共享、保护文物安全、加强文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山东省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合理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我省文物工作也拿得出值得骄傲的成绩。

曲阜“三孔”、泰山、蓬莱阁、刘公岛及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近三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仅门票一项收入每年都突破10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博事业投入直接产出比例平均为1:10.58。文物资源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影响力已得到越来越大的彰显。

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工作确定了基调,即要进一步深化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物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在保护利用中实现传承发展。

据介绍,我省将通过“三个结合”实现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与互动。

把文物工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各地依托文物资源发展文物旅游及相关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旅游品牌,将丰厚的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把文物保护工程与城乡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古民居和传统建筑设施的基础上,丰富城乡文化内涵,提升文物所在地群众的生活品质。

把文物保护和提高山东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物交流与合作,推动我省特色优秀文化遗产走出去,充分展示山东文化大省的独特魅力。

基础优先

促进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省提出,到2020年,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谢治秀表示,基础工作是实现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我省将全面落实《山东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把加强基础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增强文物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将用4年多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廓清资源、摸清“家底”。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核定公布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国家公布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和管理,建立统一规范,完善“四有”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文物安全管护网络。文物部门将继续与公安、海监、海关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和打击文物走私专项行动,始终对文物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引导规范文物流通秩序。同时,对领导不力、玩忽职守、决策失误,造成文物破坏、损毁的,将严格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严肃依法处理。此外,作为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将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文物科技创新。加强山东水下考古和文物修复工作,打造新的工作亮点。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