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92年大陆文物首次赴台

“在文物抵达前,有台湾媒体造谣说,大陆来台文物是赝品,还有谣言说兵马俑里藏着真人。随着现场文物的开箱,这些谣言不攻自破。”

这是一张颜色模糊的老照片。照片上,大陆文物瑰宝金缕玉衣静静地躺在高大透明的展柜中,两岸文物专家聚集在展柜外,热烈地探讨着。

时间回到1992年12月初的一天,香港。一架大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货机与一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货机,比邻停靠在启德机场停机坪上。

工作人员将包括兵马俑、金缕玉衣在内的22箱国宝级文物,从前者的机舱中缓缓运出,再安放进后者的机舱。随后,华航货机舱门关闭,平稳地飞向台北。在两岸分隔40余年后,大陆文物首次飞越海峡,赶赴台湾同胞盼望已久的一次“约会”,拉开了两岸文物交流的序幕。

现在,两岸文物交流届满20周年,海峡两岸文物交流20年回顾展在11月5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拉开序幕。而此次“破冰之旅”的亲历者、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青松教授,也接受了《环球》杂志记者的专访,讲述这段并不如烟的往事。

选最好的文物去台湾

1991年,52岁的许青松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研究室来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中心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涉外文物交流机构。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筹备首次大陆文物赴台展出。

“在两岸相互敌对的年代,台湾当局管大陆地区的文物叫"逆产",而大陆则称1949年文物迁台为"劫掠"。”许青松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后,随着大陆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以及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乡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与此同时,岛内文化“寻根热”不断升温。台湾文化界人士呼吁当局立即修订有关禁止大陆物品入境的规定,放行大陆珍宝赴台展出。

为了回应台湾同胞的呼声,1991年7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发表文章称,“希望台湾方面能为大陆文物赴台展览做出相应的努力”,并承诺“将组织1949年以后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赴台湾展览”。

在两岸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当局于1992年通过“大陆地区物品管理办法修正案”,放行大陆文物赴台展出。是年10月,“大陆古物珍宝展”签字仪式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

“当确定了大陆文物能够赴台展出后,国家文物局就召集有关专家讨论,到底选什么珍宝去台湾。最后,大家一致通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满城中山靖王墓的文物。”许青松说,这是因为这两部分文物最符合这次展览的定位1949年以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最具观赏价值的传世珍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于1974年,截至首次赴台,大陆考古人员共在3个兵马俑坑中出土了战车百余乘、陶人7000余件、陶马600余件、青铜兵器万余件。而于1968年发现的满城汉墓,是大陆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富丽堂皇的墓葬中首次发现了史书中记载的用白玉和黄金制成的“金缕玉衣”。

“在这次赴台文物展中,我们从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调集了包括将军俑、士兵俑和战马俑在内的10尊陶俑,通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集了中山靖王金缕玉衣以及长信宫灯等重要出土文物。”许青松说,这些文物从遴选到集结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光是在北京进行清点和装运就持续了一个多月。

“如同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情人”

作为“大陆古物珍宝展”的工作人员,许青松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邵宗,于1992年12月1日从深圳罗湖口岸进入香港,同日搭乘华航班机飞抵台北。

时隔20年,许青松对首次踏上台湾土地记忆犹新:“舱门一打开,我一眼看到展望文教基金会的负责人李庆华、李庆安兄妹,就站在登机口迎接我们,我们拥抱在一起。那一刻,这片陌生的土地一下子变得亲近了。”

次日,两位大陆文物专家与李氏兄妹及部分台湾文博人士共同前往桃园机场,迎接同样取道香港而来的22箱、110件大陆文物,并进行验关工作。

当许青松一行抵达停机坪的时候,那里早已聚集了上百名闻讯而来的台湾记者。

“将110件文物一一验关是一个繁重而浩大的工程,仅打开一个兵马俑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这样下去,如果验完所有文物,起码要几天时间。”许青松说,为了加快验关速度,他向台湾海关人员提出采取抽验的方式,先验一部分文物,其余文物到现场再验。这个提议很快获得了同意。

当日,在现场共验了4箱文物。每打开一个箱子,记者们的闪光灯就闪个不停,现场就发出一片赞叹声。

“在文物抵达前,有台湾媒体造谣说,大陆来台文物是赝品,还有谣言说兵马俑里藏着真人。随着现场文物的开箱,这些谣言不攻自破。”许青松说,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台湾专家看到文物后的那股激动劲儿。

当时,有台湾记者问及参加验关的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林叔心“有何感受”。林女士回答说:“我非常激动,非常紧张,就像要见情人一样,因为已经心仪已久。”

3天后,两岸各界精心筹备了一年多的“大陆古物珍宝展”,在台北市外双溪的玉山庄艺术馆展出。主办方原本只邀请了500位嘉宾参加开幕式,但现场却挤进了2000多位希望一睹为快的市民。

这次展览在台持续了6个月,共吸引了38万人次的台湾同胞前来观展。在展览现场,常常出现台湾政界名流的身影。比如,“行政院长”郝伯村带着警卫和小孙子在排队买票时,被工作人员认了出来,将其“拉”入展厅,“免费”看了展览。

而蒋介石之子蒋纬国的“参观团队”则颇为排场。其团队多达几十个人,将展厅挤得满满当当。他一进门便对工作人员说:“我带着兵马俑来参观兵马俑啦!”

参观结束后,许青松将自己撰写的一本有关妈祖研究的书赠予蒋纬国。令他意外的是,几天后竟收到蒋纬国的亲笔信,信中评价其著作“对现代之炎黄子孙情谊凝聚必具重大意义”。

在展览开幕之际,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随后于次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作为赶赴这一两岸首次高层对话的“热身运动”,辜振甫先生于1993年春天参观了展览。

少帅暮年念灞桥

最让许青松难忘的,还是少帅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女士参观展览的场景。

“记得那天听说张将军要来,我们都准备好去迎接他。可是车子一到,还没等我们走上前去,将军便自己走下车来,敞口披着大衣,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非常有军人风范。他身后紧随着优雅的赵四小姐。”

为了说明秦始皇陵与骊山的位置关系,展室中悬挂了一张骊山脚下古灞桥的照片。张学良走到这幅照片前停留良久,然后缓缓地对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方,我很熟悉。”

“我当时立刻想到,1936年张将军正是在这里,对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同学们承诺,一周之内答复他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而几天后,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许青松说。

当看到金缕玉衣时,张学良非常惊讶。了解到其主人是中山靖王刘胜时,他问大陆专家:“刘备是不是就是这个刘胜的后人?”对戏文颇有研究的许青松马上回答道:“京剧《甘露寺》中有一段唱腔,"刘备本是那中山靖王后,汉室宗亲一脉传",说的就是这个刘胜。”少帅听后爽朗地笑了起来。

参观结束后,许青松对张学良说:“大陆人民非常怀念您,希望您能回去。”他回答说:“谢谢!我也希望能回到家乡,但要看时机。”

这时,一个台湾小女孩找到许青松说,特别想跟张学良握个手。许青松择机把这个请求转告了他,张学良高兴地说:“好啊,请她过来!”小姑娘与张学良握手时特别激动,说:“我知道您是大人物!”这时,赵四小姐接过话茬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没干过什么大事。”

张学良夫妇参观了两个多小时,然后安静地离开。临走时向来自大陆的几位专家赠送了一套基督教的经书。

“当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两位老人就是想平平静静地安度晚年。曾经沧海的他们不需要再被热闹包围了。我想,这或许是他们最终没有再回大陆的一个原因吧。”许青松说。

苦涩的期待

玉山庄艺术馆坐落在外双溪,距赫赫有名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不远。

当时两岸故宫尚处在“不接触”的时代,即使是兵马俑这样的高规格文物,也无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却常常以个人身份“溜进”玉山庄艺术馆,饱览神往已久的珍贵文物。“在整个展期中,秦先生不知来了多少次。”许青松说。

在文物展期间,秦孝仪为大陆专家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了很多方便。“秦院长给了我们每人一个袖章,戴着它我们可以在博物院里随意参观和拍照,享受了一般观众没有的待遇。”而最让许青松他们感慨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库房中,看到了一排排从大陆搬来却还没来得及开封的文物箱子。

“秦院长多次跟我们提出,希望今后提高两岸文物交流的层级,有朝一日让大陆文物到台北故宫展出。他还特别提到,一定想办法让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物到台湾来展出。”7年后,在秦孝仪主政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最后一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在台湾期间,许青松等人受邀到台湾各文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台湾同行分享大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而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教授石璋如先生的一段交往令大陆专家最为感慨。

史语所是以殷墟考古发掘著称于世的研究机构,但迁台之后,其研究人员脱离了田野调查。曾参与过11次殷墟发掘的石璋如先生,晚年的寂寞可想而知。

许青松在史语所讲座的那天,年届九旬的石璋如先生从头听到尾。当听说大陆殷墟考古有了新进展时,他特别兴奋。石璋如希望大陆专家能帮助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许青松等回到大陆后,通过多方工作,终于满足了老人的愿望。

然而,这位一生致力于殷墟研究的学术泰斗最终还是没能再回到安阳。据说,老先生在102岁仙逝之前,还在念叨着如果回到殷墟该如何工作。

相对于秦孝仪的美梦成真,石璋如先生的遗憾则成为永远的遗憾!

回顾这次赴台举办展览和学术交流,许青松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向台湾同胞宣示了一个庄严的立场,那就是:两岸中华文物为两岸中国人所共有,为两岸中国人所共享,亦为两岸中国人所共同保护。

“这不仅是大陆方面对台湾同胞的文化立场,也是我们这些老文物工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他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