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民质疑新大文物解放楼被拆

“不久前以为是保护性加固,可往后越看越不像,新疆大学的解放楼是文物,难道真的要被拆掉吗”近日,住在乌鲁木齐新疆大学附近的网民“东顺河”走近被围栏围起来的解放楼,拍下一组照片发到网上,引起首府市民和该校学生的质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 9日17时,解放楼的门窗和房顶都已经被拆除。记者 李瑞 摄

据了解,新疆大学的解放楼建于1953年,位于胜利路新疆大学校本部,2004年,解放楼被乌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首府现存不多的苏式建筑。

目击:解放楼只剩四面墙壁

12月9日,记者在新疆大学校本部见到了这栋具有苏式建筑风格的解放楼。

这栋解放楼在新大正门的综合楼的后面,淡黄色的墙漆,凹字形的结构,门口的扁方柱和山花状的正门顶部依然还在,但门和一个个窗户已经全部消失,屋顶也被拆掉。

解放楼大门的左侧,乌市政府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匾牌还挂着$过门槛走进去,整个解放楼只剩下外部的四面墙,二层小楼的隔挡和顶棚已被拆掉,楼内隔墙随处可见用红笔写的“拆”字。站在里面,仰头见天,窗户破落,冷风四面贯通。

沿楼走一圈,这栋解放楼被夹在两栋高楼中间,与正门相对的综合教学楼是背靠背的姿势,距离只有一米左右。解放楼正前方10米处围着的隔板上贴着“正在施工,过往小心”的提示语,但并没有看到工人施工。

“我六七月份出差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回来发现有工人在施工。最近再来看,楼房就变成这样了。”网民“东顺河”说,平时他比较喜欢这种带点沧桑感的建筑,没事就会来转转,看到现在的解放楼,他很难过。

在校内开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工人们从今年9月份就开始动工拆了。据她了解,学校是要重新装修,不是拆房,但动静确实有点大。直到上个月,他们还看到工人们在干活。“拆得太厉害了,越看越不像是要修的样子。”她说。

对此,该校研究生小王说:“按道理来说,文物保护应该是保证最大程度上的原汁原味,一些城市为了移走一个文物,要给每块砖瓦编号,以便保证建筑原有的风格。解放楼也是文物,里面都拆成这样了,就算学校曾经说是保护,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回应:保持结构搞内部翻新

10日上午,记者带着疑问再次来到新疆大学。该校相关负责人称,解放楼是新疆大学校本部里现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历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屋顶、地板都已经不结实,楼内的水、电、暖等设施都已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正在进行的不是拆除,而是重新修缮和加固。是在保持外观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将内部翻新,使解放楼能重新被利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随后,记者找乌鲁木齐市文物局核实,文物局工作人员称,对于解放楼的改造和保护,新疆大学方面已经提交了改造保护的方案。在提供的解放楼改造保护文件中,记者得知,修缮好的解放楼,一楼将成为新疆大学校史馆,二楼将成为新疆历史民族文化博物馆。

那么,新疆大学将解放楼内部的大部分墙体、门、窗进行拆除,是否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乌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一般情况下,不改变内外结构将建筑保存下来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繁华路段和单位,他们需要对文物进行重新利用,在进行文物保护时,在保持外部结构的情况下,将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保持其的实用性,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也是可以的。我们还会保持对解放楼改造的关注,派人到现场查看,以保证对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护。”

记者调查

记者从乌市文物局了解到,在近5年的文物古迹普查中,乌市现有288处文物点,其中苏式建筑群约有20处,包含40-50栋苏式建筑,主要集中在天山区和沙区。“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以及主城区道路的扩容和改建,都对苏式建筑保护产生了影响”。

实地探访 有保存也有拆除

昨日,记者走访了3处拥有苏式风格的建筑群。

在南门,远远就能看到人民剧场和明德路工商银行隔路相对,这两栋上世纪50年代苏式风格建筑的代表,至今保存完整。从外表看,这两栋建筑与上世纪50年代的资料图片差别并不大。走进去看,工商银行的“斯拉夫”风和人民剧场浓重的民族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个地方的工作人员说,如果光是保存而不进行修缮,工商银行和人民剧场是保存不了这么完整的。2001年至2003年间,工商银行在修缮时保留了外观原有风格,对内部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人民剧场也不例外,经过修缮后仍然被使用,外观至今保存完整。

友好路明园附近的石油小区,也有几栋典型苏式住宅建筑,黄色墙面,红色的木门,二层或者四层的小楼。

住在2栋1单元的刘先生说,他在这栋小楼里住了36年,父母就是在这里故去的,他还记得当初住进这个房子的欣喜和激动,“最初住进来的时候,喜欢踩着木楼梯蹦来蹦去,很喜欢这里,冬暖夏凉不说,总觉得这些厚重的红门里有着不一样的温暖”。

而在新疆农业大学,正门进去沿着小路走到头,在右手边就能看到一栋典型的苏式建筑,现在是管理学院办公楼。白色的柱子,柱子顶端有麦穗样雕花,整体还算保存完整。“这栋楼房建于1952年,1954年竣工,原先楼里面铺的是木地板,已经朽烂了,打扫也不太方便。”农大后勤基建科的刘庆国介绍说,这栋楼在建造上属于偏苏式建筑,却也保留了中国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楼体内部也在一点点维修,但仍然保存了外观风格。

尽管这几处的苏式建筑保存得还算比较完整,但首府大部分苏式建筑仍然逃不开被拆除的命运:1993年,曾和新疆省大银行(现明德路工商银行)齐名的新疆大学红楼,在一片惋惜声中拆除;2009年前后,位于胜利路新疆歌舞团院内的前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办公楼被拆除,这栋楼是乌市最早的苏式建筑,被业内人士称为研究新疆建筑史最重要的实物之一。

记者从乌市文物局了解到,近5年来,苏式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并不乐观,前苏联领事馆被拆除后,沙区3栋苏式建筑也陆续被拆。“最可惜的是七纺工业厂房的拆除,那里是乌鲁木齐最后一处苏式风格的工业遗产。”乌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

择其经典 发展与保护共存

“城市建设发展与保留城市历史风貌是有冲突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延续的矛盾。所以我们应该用较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乌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确实破旧不堪的苏式建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难免被拆。“虽然这些建筑一直由文物局保护,但归使用和所有单位维护和修缮,由于这些单位的经济实力等客观原因,建筑保存状态有好有坏,一些日渐破旧的建筑也逐渐会失去保存价值。”这名工作人员说。

“新疆近现代史开端大约在明清时代,那时乌鲁木齐就有一些苏式建筑了,在民国之后更加盛行。这些建筑对乌鲁木齐来说是一个时代特征,就像一张名片,时刻提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这些建筑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拆一座就少一座。”现在乌市博物馆工作的梁勇曾是乌市文物局业务主任,他认为,乌市大部分苏式建筑都有保护价值,但选择代表性建筑保护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类苏式建筑被保护起来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让后代也能了解上世纪50年代的乌鲁木齐。”梁勇说,从乌市苏式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来看,保存较好的都是通过保证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对内部进行改造加固,保存其实用性。这也是文物保护较为客观的保护方式。

担任过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的辛翔说,在漫长的城市建设与变迁过程中,完全保留所有苏式建筑是不可能的。一座建筑是否有保留价值取决于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这些建筑是否具有这两方面的价值,应该通过专家的评估来确定。在评估结束后,哪些不能保存了,哪些值得保存,哪些需要修缮,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保护,不仅是从人文的角度考虑,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