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老教授倾其所有追寻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树中教授为寻找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花光了积蓄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从美术史,可以看到民族的兴衰史,国弱民贫时,艺术品外流,如今,是时候让它们回家了。如果缺少了这些珍品,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将是不完整的。”林树中

林树中教授的小屋,很难说是安静还是喧闹。就连跟他同一个楼道的邻居,近几年也很少见到这户人家的男主人;不过,几乎每天下午,都有执弟子礼的陌生人敲开这座小屋的大门。

只有林树中最亲近的人才知道,这位南京艺术学院87岁的退休教授,最近几年一直过着一种近乎“圈禁”的生活。“最近20多年,老人的心血都在于寻找、研究流失于海外的国内文物。他在追赶时间,想尽快把寻找的工作完成,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不想让民族的文化出现断层。”林树中最年轻的一位助手薛征涛悄悄说。

一个不服老的老人

老人的白发被整齐地梳拢在耳朵后面,说话时音调不高,语气舒缓,面对别人的恭敬,他总会第一时间用“哪里,哪里”来回应。

只有在午饭时,才依稀可见林树中年轻时推崇的魏晋风度就着妻子炒出的家常菜,他会咂摸一口白酒,然后,闭着眼睛靠在椅背上午休。

午餐以及之后两个小时的午休,是林教授如今一天中少有的安闲时光。其余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埋在书堆里。“要抓紧时间啊。”他一边说,一边收拾桌上繁杂厚重的报纸和资料,“得我自己来收拾,省得回头找不到。”

这些是林树中教授积攒下的素材,也是将来会成书的《海外藏中国历代书法》(暂名)和《海外藏中国历代工艺品》(暂名)两本书的手稿。材料来源复杂,包括国外有关收藏的原版书、上个世纪编纂出版的线装本、一些图书影印本,往往在仔细阅读过几本书后,林树中才能发现一两句能用的素材,这时候,他会喊过来自己的助手,“去复印下来。”

在曾经当过老人助手的赵玄晔看来,老人这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一天至少要看5小时书,其间不休息。大部分年轻人也做不到这样,太伤神了。”

但林树中不这样认为,“尽管我有些慢性病,但身体还算硬朗。”老人说,前几年他的眼睛患了白内障,但手术后已经好了,“现在看报纸也不用戴眼镜。”

说这话时,老人却不得不用手揉了下眼睛在台灯照耀下,他经过手术的眼睛有些刺痛。

花光积蓄寻找流失文物

极少有接触过林树中的人不惋惜,“老人的成就已经够大,何必还如此辛苦?”

尽管南京艺术学院的年轻学生,有不少人从未听过“林树中”这个名字。但早在1962年,林树中编著的《中国美术通史》就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艺术院校的四种教材之一。昔年求学于林树中门下的学子们,很多也成了大师。每当提起他们,老人的眼中会露出异样神采,“我带出了16个博士生,现在有8个是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领导,另一半,也早就开始带博士生了。”

“林老是国内美术史方面的泰斗,”昨天下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孙向群说他恰好来拜访林树中。“林老钻研了大半辈子美术史,著作等身。”

不过,这些著作如今都被存放在了林树中的书架上,最近几年,老人极少会再翻看它们。

“如今最常看的,一是这些资料,二是1998年出版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和2007年出版的《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甚至连研究了一辈子的美术史,都只是当作资料看。”林树中最年轻的助手薛征涛说,最近20多年,老人的心血都在于寻找、研究流失于海外的国内文物。“为了完成这几套关于流失海外文物的书,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

别人带稀罕物他带资料

走进林树中家,红漆斑驳的书桌占据了餐厅一大半的面积,上面摆放着中午剩下的饭菜。客厅里只有两把已经上了年纪的木质沙发,占据了房子一半面积的书架,分布在各个房间,上面摆放着古旧发黄的典籍和更加古老的文物。这套房子还是当年南京艺术学院分的宿舍。

“跟了他一辈子,也没看到啥钱!”林树中的老伴这样抱怨丈夫,一转头,却又给老人拿来一件外套。林树中面有得色,“我一辈子的钱,都花在调查研究上了,光出版8本《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就花了十几万美元!”这条“烧钱”之路从1983年开始,那时,林树中带着几个研究生到丝绸之路考察,在敦煌石窟和克孜尔石窟里发现壁画和绢画被一块块盗割,“像是被剃了秃头。”当时林树中与学生抱头大哭,“感觉民族艺术的传承被完全割断。”

1985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当客座教授的林树中有了一个弥补这种断层的机会。

他在美国的博物馆看到了很多从国内流出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保存得很好,大多是珍品。”林树中说,国外的博物馆没有禁止他用图像记录下这些文物。

这导致了在讲学完成归国时,林树中带回了三千多张幻灯片,托运了三大箱的书。后来,去欧洲去日本,在别人带回电视机、冰箱这些那时的稀罕物时,林树中总是带回大量图片和书籍。

只为了弥补文化的断层

后来,林树中出版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和《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这些从未现世的资料,让他的声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一片赞扬声中,林树中却突然“隐居”了。甚至连原本坚持了几十年到古林公园打太极拳的习惯,也移到了客厅里。

“时间不够啊。”这是老人又一次说起类似的言语。在他看来,“名画”和“雕塑”仅仅是一部分,加上“书法”与“工艺品”才算是完满。

“这不是为了自己。我一个老头子,还能图什么。”林树中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从美术史,可以看到民族的兴衰史,国弱民贫时,艺术品外流,如今,是时候让它们回家了。如果缺少了这些珍品,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将是不完整的。”

老人说,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回归”的意识,会用自己的钱将这些艺术品买下来,送回国。“有些想要买回艺术品的商人会慕名而来,这时候,老师比见到别的客人更高兴。”薛征涛说。

老人不得不继续“燃烧生命”,因为不管是昔年已经成名的门生,还是如今年轻的助手,都没有一个像他如此全面做这项工作的传承者。

“我很佩服老师,但自认没有这个功底。”年轻的助手薛征涛说,等从南艺研究生毕业,他可能也会去考公务员,从事与美术无关的事业。而如今在一家艺术品网站做编辑的赵玄晔则认为,统计流失海外艺术品的繁复工作,不能只靠一位老人来完成。

“每一个出国的人,如果都有这个意识,在带回LV的时候,带回一张从国外博物馆拍到的中国艺术品照片,那么这些工作将会变简单。”赵玄晔说。不过,他们从未在老人面前提及这些,他们在老人面前执弟子礼,进退有据。

离开林树中的家时,他书房的灯还亮着,下午会客耗掉了一部分时间,老人想要补回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