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申遗”热昏了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倪冰)“十大名楼申遗”事件曝光,使人看清古楼等文物古迹的“生存现状”十分不妙。就名楼申遗进展,当地政府和专家都在商讨,大致走向是——申遗时机不成熟,计划搁浅。古楼申遗可以暂停,遗迹保护却不可懈怠。这起事件在炒作方面显然是“成功”的,全国性的报道,让大家都了解此事,并注意到一些从前未留意的古代文化遗迹。而热议不应该被冷水泼灭,“如何更好的保护文物”是我国一直需要重视的问题,可是一些人每每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便将这一问题抛到脑后。中国以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而承载历史的文物却屡遭“算计”。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水平与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称,文物古迹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申遗还是生意?

现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现状面临两个极端:一方面文物古迹遭破坏,文物流失。另一面则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文物甚至是重造来创造商业价值,看似矛盾,但这两种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利字当头。我们看“十大古楼事件”,申遗只是一种方式,就像钱币本身,关键是要怎么利用。

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昆明大观楼、烟台蓬莱阁、永济鹳雀楼、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十大古楼”申遗存在的争议,让当地主办人有一些“委屈”:申遗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法。而网友们并不这样认为,纷纷吐槽说除了岳阳楼、天一阁等少数楼阁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外,有的连文保单位都不是,甚至到现在有一股刚装修的钢筋混凝土味儿,更不屑说那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阅江楼了,全国各地好多楼房的阁楼还都不止11岁呢,历史原貌并没有得以保留和延续。

现代修建的十大名楼要求申遗保护,一大批历史古建筑却被野蛮破坏或拆除。2012年1月28日,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归于尘土;2012年10月16日,在上海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沈宅也同样遭遇拆除厄运。在参与申遗的长沙市,三年前才被市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游击坪4号公馆、古井聚福井、交通银行旧址等5处历史遗迹,已经或即将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消失。大部分人反对的不是名楼申遗,而是反对利用申遗来谋求利益,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申遗固然重要,但避免一些历史文物遭遇拆除和破坏才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申遗热需冷思考”

万丈高楼平地起,空中楼阁是不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还需一步步踏实前进。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曾表示:“我们今天的文化,不是海市蜃楼,她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浇灌发育起来的。文化遗迹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石,如果保护不下来遭到破坏,就无法告诉后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据相关报道介绍,现在各个地方排队等着申遗,而按联合国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报两个。按此速度,申遗都排到一百多年后了。相对于“申遗热”文物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前,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公布,北京中轴线、赣南围屋、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等45个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今各地方都在拟定相关文物古迹保护方案。

申遗不是“摇钱树”

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被问及申遗事宜时表示,申遗绝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之下,充分地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申遗是我们保护文化古迹的方式,但切莫让“申遗”热昏了头。郑孝燮表示:应该警惕有人把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在这种认识下,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错位利用、忽视保护及建设性破坏。甚至有的世界遗产竟然搞了股票上市、转包、出售经营权。这和一些地方官员追求个人政绩、私利有关。郑孝燮呼吁,保护名城古建文物,保护世界遗产,我们不仅需要有识之士,更需要“有识之官”。一个民族不能失落自己的历史,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自己的根,所以,历史千万不能被割断,我们做的就是要保护应该保护的文化,这是我这个普通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