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王古墓群案宣判 盗贼租吊车“吊”走雕龙壁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济南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鸵鸟基地西侧(由南向北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室大厅北侧

一处废弃的厂房地下,谁也不会想到沉睡着一座规模浩大的明朝明德王古墓群。一群贪婪的盗墓贼得知这一消息后买通看门老人合伙盗挖古墓,一条巨龙载着一位仙女的五彩雕龙壁画竟被盗墓贼用吊车野蛮地从古墓的墙壁“剥离”……日前,盗墓贼小陈等人被济南长清法院一审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至缓刑不等的刑罚。本报记者采访了主审此案的长清法院刘艳华法官,刘法官向记者讲述了这起盗墓案发现的细节,揭秘明德王古墓盗窃案审理始末。

老农浇地发现古墓盗洞

2009年10月的一天,济南长清区五峰山街道东菜园村村民老李正在田里浇地,突然发现不远的山坡上有一个洞口。老李意识到这有可能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因为长清这一带自古就是历史文化重地,辖区地下古墓群数量众多。

发现盗洞后,老李心里紧了一下,随即拨通了110。当民警赶赴现场,与其一同到洞内查看时,已经有思想准备的老李还是大吃了一惊。狭窄曲折的盗洞蜿蜒数米,走到洞内却是另一洞天,高约3米的洞内,用青砖垒砌的墓室整整齐齐,打开两座红色大石门,墙壁雕梁画栋,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墓室显得十分宏大,墙壁上还留了两个圆形拱门。洞内散落着大小不等的骨头残骸、玉器碎片,还有零星的矿泉水瓶和吃剩的苹果核、满地烟蒂……经过文物部门鉴定,被盗挖的这座古墓正是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德王墓群。

盗墓贼是个捣腾古玩的“内行”

刘法官告诉记者,盗掘这座古墓的正是长清当地一名姓陈的年轻人。30多岁的小陈原本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之前一直做生意。2007年,他认识了一个叫“老表”的男人,与小陈成了好友,并经常带些稀奇古怪的古董给小陈看。耳濡目染中,小陈渐渐地喜欢上了古玩并开始倒腾古玩挣钱。偶然的一天,小陈认识了一个叫王三的人,王三开车拉着小陈等人到了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黄河鸵鸟有限公司基地内,王三悄悄地告诉他:“这下面可是个大墓——明朝的王爷墓”。小陈心里咯噔了一下:“明代的王爷墓,如果能弄到点东西,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呢。”听到这里,小陈突然间起了贪念。

纠集众人探墓岂料“出师不利”

2008年的夏天,“老表”打来电话,于是,小陈叫上王三、老徐、老曾等人一同来到黄河鸵鸟有限公司内,在该公司院墙西边的公路上打了一个盗洞,一番折腾后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古物。之后,由小陈负责出资,王三又纠集老陈、老程等近十人,携带探针、铁锹、镐等作案工具,三次窜至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的明德王墓群,在黄河鸵鸟有限公司西院墙外侧挖掘盗洞,但除了漫天飞扬的黄土和硬硬的石头外,他们均未找到真正的明德王墓穴。

买通看墓人 

找到明朝古墓入口刘法官告诉记者,黄河鸵鸟有限公司早已被废弃,里面既无鸵鸟,也没有其他机械设备。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在这里把守着。多次探墓未果的失落,让老徐瞄上了这里的看门人——老杜。老徐通过请客吃饭、送钱、买手机等方式和老杜“玩熟”了以后,在一天深夜,老徐以试探的口气询问老杜,没想到老杜竟然痛快地说出了明德王墓群的准确地址。小陈和老徐他们乐了,当天晚上即和原班人马用探针探测,又采用挖、撬等多种方式,老杜还帮忙从鸵鸟公司里扯了电线用于钻洞,终于挖到了古墓的青砖层。之后,众人又用大铁锤砸了一通,十几天后,一座沉睡地下的大墓终于被他们挖开。

小陈虽然出钱出物,但怯懦胆小的他在古墓被打开的瞬间没敢跳进古墓。老徐则最先带着氧气袋跳进了古墓,可结果多少让他有些失望。除了一些玉板、玉片、铜板和一个小粉盒外,就是墙上的五彩雕龙石板壁画了。老徐将小粉盒揣到怀里,又和几个人收拾了玉板和玉片,大家甚至连几个小铜板都没有放过。互相争抢着、嚷嚷着爬出了坟墓。

租来吊车 

偷走雕龙壁画从盗洞里出来后,散落一地的盗墓工具和人,横七竖八地躺着。大家心里都在盘算,除了墙壁上的五彩雕龙石板壁画外,好像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这时,在一旁抽闷烟的老徐脑筋转了一下,五彩雕龙石板壁画很漂亮。红蓝相间的彩色花纹里,一条巨龙载着一位仙女。虽然历经数千年黄土掩埋,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老徐从地上坐了起来:“咱们凿画!”众人的眼睛又亮了一下,于是老徐叫来一辆拖拉机改造的自制吊车,沉睡几千年的墓穴里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

三天后,被截成七段的五彩雕龙壁画从墙壁上生生地“剥离”下来。小陈用手机给壁画拍照后,壁画在漆黑的深夜被一辆大货车拉走。大家长舒一口气,找到买家后一定会卖个好价钱的,到时候可以从中捞一把了!2008年的冬天,小陈在中间人的介绍下联系好买家,准备销售壁画的时候,岂料一群持枪青年突然出现在交接现场,一片混乱中,小陈一伙成了“受害人”。而至今,壁画的真面目并未呈现在世人面前,留下的仅有保存在手机里的两张照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