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包砖头,这也叫文物?(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北门复建现场 邓勃 摄(资料图片)

23日上午,“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兼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泽泓在论坛上痛批广州个别地方热衷造假古董。

陈泽泓提交的论文说,在城市建设中,广州的个别地方热衷于制造假古董。陈泽泓举例:很突出的例子,一是越秀公园东门,建造了一座原先立意为重建小北门的大门;二是在北京路摆出一件“铜壶滴漏”,这是仿原藏于五层楼的元代铜壶滴漏(原件现为国家博物馆所藏)。陈泽泓介绍,前者是在公园原有的混凝土门楼的外壳包上一层城砖,而且在墙上开出一列窗口的假古董,在小北花圈的楼厦包围之中,使原来就难能可贵的空间显得更加紧逼不畅。后者,是一件只有外形而没有反映出原来极具价值的文物报时功能的假古董,成了一件徒具其形的大摆设。陈泽泓认为,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是一张白纸,不需要打造假古董来包装自己,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原有文物的保护上。从第四次广州文物普查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间的短短一年时间中,在普查和保护的呼吁声中,就已经有一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对象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

陈泽泓说,十年前,他与广州市建筑设计院的某位高层设计人员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城市改造、城市扩建的浪潮中,广州能否不走“千城一面”的路子?那位同志说,“千城一面”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陈泽泓说,他认为这个说法不当,我说,广州修地铁,把中山三路一带的骑楼都拆了,后来沿街盖起来的一些毫无特色的商业楼,如果当时能够规定,重建的楼房必须保持骑楼的固有风貌,这是轻而易举而效果大不一样的事情,为什么设计院不向市政府提出这样的提议和要求呢?可见这还是事在人为,关键在于设计者有无这种意识。

陈泽泓认为,一些地方热衷于造假古董,因为此举有轰动效应,光鲜可鉴,是“政绩”的直观表现,甚至可以制造旅游效应这正是引导伪文化或者全民无文化的可悲之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