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复建:文化幌子难掩功利底色
拆旧”和“仿古”的大戏同时上演,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风景。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援引北大教授吴必虎的统计称,目前全国有不少于30个城市欲斥巨资复建古城,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投入往往需要当地百姓世代还债。最新的案例是昆明市晋宁县。10月26日,总投资220亿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破土动工,昆明市宣称要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检索媒体报道,类似的“穿越”剧情并不少见,山西大同已启动“回到明朝”古城修复工程,河南开封拟斥资千亿重造“汴京盛景”。
在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链条里,古城或古城墙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们是索引城市发展脉络的文化符号,也是助力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有时,一座古城或一段古城墙,就足以烘托出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与特质,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就是最佳例证。在城市化建设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妥善保护和修缮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具有显著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古城复建工程,往往被寄予了修复残损和保存文明的殷殷期望,也被描绘为重建现代城市文明与城市历史记忆之间时空关联的一条捷径。然而,如今很多地方的古城复建的思路和模式已高度同质化——无非就是修复一些老古董老建筑,然后仿建几条古道几个古街区。更值得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回到过去”,名义上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或通过古城复建打造地方文化新名片,实质上却依然是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算盘。
作为古城复建工程的主导者,很多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其实不是古城复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依附于古城复建的地方经济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考量。无论复建计划被渲染得如何冠冕堂皇,在动辄十亿百亿的“大手笔”中,我们总能看到土地财政和地产开发的幕后推手——大规模的建设投资,能直接转为可观的GDP数字;古城旅游资源配套开发,能让地方政府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以文化品牌推高地产价格,更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一场合谋。
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且投资巨大的古城复建浪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几年前的主题公园热——当时,全国600余座城市突然冒出了2500多个主题公园,总耗资高达1500多亿元,但这种盲目跟风上马的工程好景不长,据媒体报道,现在这些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左右的盈利。如今众多城市扎堆儿“复古”,完全有可能重蹈主题公园建设的覆辙。
盲目跟风的古城复建热潮,常常与地方政府的“脑门热”有关。在经济利益和政绩冲动的双重裹挟下,很多地方的古城复建项目,上马前都缺乏科学规划和风险评估,也未充分征求民意。个别官员率然“豪赌”的结果是,可观的政绩报告和土地收入有了,开发商和旅游开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地方财政和当地百姓却早已不堪重负,由此衍生的拆迁纠纷更让百姓怨言颇多。原本贴着惠民标签的古城复建项目,反倒成了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害民工程”。
让文化界更为担心的是,这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古城复建,最终收获的往往是宏伟漂亮却缺乏文化意蕴的赝品,毕竟,真实性和完整性才是文物的生命所在。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表示,随意斥巨资恢复古城文物原貌,或者是将毁坏的原物一砖一瓦的异地迁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反倒可能让难以再生的文物资源遭受“保护性破坏”。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