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11月12日至14日,“第十一届博物馆数字化推广论坛暨十周年纪念学术年会”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针对中国近年来文化遗产影像采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内容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新技术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并邀请国外博物馆专家交流数字化工作成功经验,以此启发中国国内博物馆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面对当前全球进入数码科技时代,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不断探索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而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弥足珍贵。”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介绍,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文物点约35万处,收藏于各类博物馆中的文物达1200万件,每年还有大量文物出土,但由于受时间、空间及保存条件、保护技术等诸多限制,能够展出和提供研究的文物仅占极少部分,而近年来媒体平台的兴起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则对解决以上难题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据介绍,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就是指将博物馆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3D模型虚拟制作、三维扫描、数字化拍摄等技术,将藏品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储存。这一技术提供了藏品的多角度、近距离3D赏析,丰富了藏品相关历史、艺术、文化及故事的语音解说、动画展示、视频延展等信息推送。

毫无疑问,势不可挡的“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博物馆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只是别以为这就是简单地将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站、止步于2D的传统网页模式和“文字+图片”的初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数字化”应该是能模拟人们的观展体验,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为他们营造出更富想像力与互动性的空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